看皮影戏。
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有个皮影戏团,成员都是本地农民。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耕作生活,他们各个身怀“绝技”,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进入腊月,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唱了半辈子,大家的心绪早已与一个个缤纷俏丽的皮影人融为一体,只要一操起家伙什儿,浑身都是劲儿,张口就是戏!
一
“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啦!”
“开始!”
应和声还在小屋里回荡,七个人已经动了起来。一时间,锣鼓声、梆子声、扬琴声、二胡声、板胡声,声声入耳。
杨长甲手执板胡左右开弓,手指黝黑粗糙,是常年田间劳作的痕迹。此刻的他投入、忘情、陶醉,闭上眼睛,弓在弦上游离,高亢热烈如一股强劲的风吹向渝河水面,泛起涟漪,头顶升起一片艳阳天。
只要握住皮影操纵杆,张忠学的手指就变得异常灵活。
张忠学手执皮影人,边舞边唱。影人灵动有趣,秦腔声粗犷有力,穿透窗棂,穿过树木山峦,直上冬日云霄。鬓间白发随着口腔张合一起一伏,发根间渗出亮晶晶的汗珠,升腾着融融暖意。
包括杨长甲、张忠学在内,目前杨坡村皮影戏第三代传承人共有7人,其中杨长甲、张喜军夫妇被确定为县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寸皮影有乾坤,在他们的心手相传下,杨坡村的皮影戏赓续传承,活跃在各个节日中。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人物剪影表演各类故事的民间戏剧。固原本地人物剪影多以牛皮制作,也称“牛皮灯影子”。一台皮影戏演奏人员只需7人至8人,其中操纵皮影的主演一人,本地俗称“挑线子的”;舞台只需一个小房子、两张桌子、一块三尺见方的白幕布足矣。
杨坡村的皮影戏始于民国年间,起初是邀请邻近的皮影戏团为每年一届的庙会演出。渐渐地,村民喜欢上这种演艺形式,他们拜师学习并自发组团演出,至今村上还保留着过去演出使用过的一把三弦乐器。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的演艺形式在杨坡村已经相传了好几代人。
杨坡村皮影的音乐唱腔与韵律风格都吸收了秦腔的精华,演出曲目有《三滴血》、《火焰驹》、《铡美案》、《周仁回府》、《花亭相会》等秦腔经典曲目。对于杨长甲和张忠学来说,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百唱不厌,张嘴就来,人生滋味、世间百态都在其中。
晶莹剔透、五彩缤纷的皮影人,演绎人生百态、个中滋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杨坡村的皮影戏团也一样,全套皮影人物一个不少、吹拉弹唱人才都有,而且个个都是能手;皮影人物有100多个、道具40多套,能唱十多本戏。为了增强演出效果,团里还购买了一套音响设备,只要有演出邀请,他们就带上所有设备,叫上班子成员,全身心投入演出。
除了杨长甲、张忠学两个“生角”,戏团里还有两个当家“花旦”。一个是张喜军,她是杨长甲的妻子,这个清秀朴实的农村妇女,虽然没有上过学,却天赋异禀,学戏全靠听,多听反复听,再琢磨着唱,唱得很好;另一人叫黎调过,不仅唱得好,还会舞皮影,常与张忠学搭档演出。
二
杨长甲54岁,张忠学长一岁,两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哥们。年少时一起割麦拔胡麻、上树掏鸟窝,相约看戏,性情、志趣相投。
“我们小时候物质精神生活匮乏,一年能看上一两场皮影戏是很奢侈的事。”对生养自己的杨坡村,杨长甲爱得深沉,对这里的人和戏也爱得深沉。他时常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戏、演戏、唱戏,经年累月下来吹拉弹唱样样拿手,加上父亲杨进仓是杨坡村皮影戏第二代传承人,耳濡目染,杨长甲对皮影戏的热爱更多一分。无论皮影戏团里的成员怎么变化,杨长甲始终坚守着这方寸光影之趣,从未离开。
张忠学也一样,“小时候不爱上学,总是偷着溜出去看戏看皮影。”许是天生的灵性,只要握住皮影操纵竹棍,他的手指就变得异常灵活。皮影人物的操纵杆只控制头部和上半身,下半身全靠惯性舞动,看着简单,但手上没点真功夫根本演不来。但是它们到了张忠学手里,或是颔首遮颜、脉脉多情,或是东滚西爬、拳打脚踢,或是翻山越岭、气拔山河,舞得精细真实、直入人心!
两人儿时的默契相伴也延续到了皮影演出中,长久下来,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彼此就知道怎么调整自己的表演节奏。
杨长甲(左)和张忠学在山梁上预演《斩韩信》唱段。
这天是农历正月十三,皮影戏团受邀到与杨坡村毗邻的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岳咀村演出,演出排在晚上七点半。一切收拾停妥,还有点时间,两人在山梁上预演了秦腔《斩韩信》唱段——
“三齐王宫院自参想,思想起当年事好惨伤。
不得时我在江湖闯,每日里打鱼度时光。
自那日卖鱼大街上,来了个杰士逞刚强。
他手执三尺宝剑把我量,命豪杰钻他胯下裆。
笑煞了一街人两行,大丈夫忍辱含羞回家乡……”
夕阳西下,晚冬的山川一片苍黄。风声呼啸、板胡悠扬、吼唱粗犷,两人你拉我唱,合作得入情入境!唱的是默契,唱的是多年的兄弟情,唱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三
口唱千古事,手操百万兵。四弦丝丝语,鼓磬艾艾鸣。这是一首古诗中对皮影戏的描述。千百年来,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岁月流转,在娱乐生活多样的年代,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只有在年节庙会、红白喜事等一些特殊场合才可以看得到。杨长甲、张忠学和皮影戏团除了农闲和节庆时候受邀演出,平日里他们都是各忙各的,杨长甲和妻子以务农为主;张忠学开了一个小商铺,做家电维修的生意。
张喜军(右)穿戴皮影人物,做演出准备。
“近些年皮影戏演出现状大不如从前,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对皮影艺术不感兴趣,由于演出收益低,没人愿意学。”尽管如此,但杨长甲和皮影戏团成员仍然顽强且乐观地坚守着,“演了半辈子皮影戏,就没想过要放下这门艺术。虽然近年来观众在减少,但依然有人爱看,只要有观众,皮影戏就不会消失。”
他们心中还被一道光照亮——去年10月,杨坡村入围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皮影戏是杨坡村四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国家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还有脚下的这片土地,虽小却充满意趣,是西北军事要塞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的集结地。生长在这里,是人生给予的一份厚重的馈赠,传承、坚守皮影戏这个传统艺术,他们有底气,更有期待。
在六盘山脚下,经历脱贫攻坚迎来富裕生活的新图景,这一群农民早已把生活过成了艺术,常年劳作让他们懂得光阴的珍贵,对皮影戏方寸光影阵地的坚守和传承,则是他们对生活之趣的另一种理解和升华。(记者 李 慧 张永东 刘 烝 实习生 赵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