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假日,打开《肖像西海固》,叩动心扉,催我思考。
王健《肖像西海固》
认识王健源自他写的《固原羊只“上夜班”》,报道的是实行封育禁牧政策,让迫切希望脱贫的群众削足适履,还是因时而宜、做好兼顾?直陈问题,热切代言。这篇舆论监督稿成为王健新闻从业路上的一个里程碑。那时,他在固原驻站。20年后的2022年,他要退休了,依然牵挂着心心念念的“老根据地”,史海钩沉般拣选当年在西海固拍摄采写的大量图片和文字,出版这本独特之著,见证西海固的一段苦乐历程,展示新闻工作者的温暖情怀。
21世纪初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自治区倾力支持和闽宁协作帮扶等时代背景下,西海固的核心区——固原——抓住撤地设市的历史契机,以实施退耕还林草、修复生态环境和发展草畜、马铃薯、劳务等支柱产业为突破口,展开了目标更细、措施更实的新世纪首轮脱贫攻坚实践。《肖像西海固》以独到的新闻视角、生动的图片画面和清醒的文献意识,用镜头和笔墨实录这一时代断面上的许多瞬息表情和社会情态,反映西海固人民艰苦卓绝的脱贫发展实践,记录这块古老而年轻土地的风土人情,可称是一部不可多见的史实图鉴。今天读来,如同走进一座回首岁月的巡游长廊,如同打开一扇参照对比的维度窗口,让人感念历史的流变与丰盈。
2003年,固原街头的出租车
《肖像西海固》展现了20年前西海固的丰富表情。既有迎得新发展机遇的喜悦律动,又有长期脱不下贫困外衣的焦虑沉闷;既有转变观念、改变命运的那种朝气蓬勃,又有依恋乡土、抱残守缺的一些苦熬保守;既有传统农业农村沿袭既久的懵懂迟缓,又有城市街巷涌溢而出的五光十色。等等,如阳春时节,桃红柳绿满目春,晨昏不时伴寒风。王健敏锐捕捉到了西海固在那段历史中的生动丰富的变化和破立之间的闯顿,报道了西海固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帮助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色彩明丽,充满思考,洋溢活力。如,《喜领退耕粮》、《出租车来了,蹦蹦车走了》、《西海固的绿色冲击波》、《生态搬迁》、《麦客下岗了》,等等,逼真反映西海固人民在时代春风里的铿锵步履。
王健《固原羊只“上夜班”》的配图之一
不少图片让人浮想联翩。如,《今天孩子要远行》,报道2003年春700多名青年乘坐政府护送的专车去福建打工,自治区领导捎来问候、市县领导专程送行,县乡负责人随车陪同,孩子们满脸的憧憬。让我想起2010年前后,为支持群众进疆拾棉花多次开通的专列,以及2020年疫情期间,政府以专机送外出务工者的情景。从专车到专列再到专机,二十年来,情形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固原党政组织和各级干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初心始终没变。还如,《菜园子老付》说的是山东寿光菜农付有仁,放下自家温棚来固原指导蔬菜种植,看到群众获得收入的高兴样,他躲在菜棚里“用满是老茧的手擦拭着怎么也控制不住的泪水”。让人不禁感叹,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没有外界的无私援助,固原就不会这么快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这些被尘封的史实今天依然葆有暖人胸怀的炽热温度。
《肖像西海固》记录了世纪交替之际西海固风土人情。历史的丰厚积淀,时代前行的新象,竞相发展的光亮,红色传承的遗彩,雄峻浑然的山川,屋舍星零的村落,等等,不一而足。犹如独具釉彩的油画之卷,再现二十年前那个西海固的众生百相、坚韧劲健和她不时流露出的焦虑与窘困。好多人物肖像图让人过目难忘,讲红色故事的长者,忘情吹号的少年,风中接送孩子上学的回族媳妇,崖畔上好奇打量汽车的孩子,街市上配戴故旧行头的山里人,古稀年依然靠科技发家的老者。书中还用多幅图片记录群众自发建屋立馆、保护红军长征过境的红色足迹,表现西海固人民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感谢共产党的纯朴感恩情怀,讲述这块土地上的光荣革命历史,不仅引导促进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存留了大量宝贵历史资料。
《肖像西海固》中所选的作品,现场感强、表情丰富、细节生动,散发出原汁原味的风情馨香。如,写西海固“羊”的报道,除《固原羊只“上夜班”》,还有一篇《县委书记吹“羊”》也很有名,县领导以力荐外界朋友吃羊肉的方式宣传地方特产。让人想及左宗棠“赠墨赞羊”的美谈,左公取道海原,乡绅宰羊招待,他援笔答谢:地气高寒,水草苦咸,羔肉不膻,天下美食。读图鉴的过程,不时激活我的记忆。像杨栖鹤、马汉东等都是西海固民间文化传承人中的名家,我们也曾多次采访报道过。有一次,马汉东给我们即兴唱了一首短花儿,至今记得花儿词:“拔了麦子么拔胡麻,手疼着我咋么拔下,想叫哥哥者接两把,又怕外旁人的笑话。”那种纯净的忧伤与激越的高亢仿佛还在耳畔回响。而今这些西海固土地上的民间文化精英好多已经作古,让人缅怀他们的思绪陡然浓重了起来。
20年前,西海固的大山、砂砾路和去赶集的人们
《肖像西海固》展示出一位新闻工作者关爱人民的真挚情怀。西海固曾经是一片苦情多难的土地,到过这里采访的不少记者都写出过饱蘸情感的文字、拍摄下让人感动的影像。20年前,王健“跑遍了固原市的山川沟梁,拍摄了上万张照片,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他在自序中回顾说,“在整理这些影像资料和当时所作的文字资料时,那些在我的移动硬盘中沉睡了近20年的图像和文字,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述说欲——这就是我心心念念、念念不忘的西海固”,“在尘封20年的影像中,我看到了当年西海固地区的广大群众在大山深处苦苦挣扎、勉强裹腹的窘境,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的坚韧和不屈,以及生活一步步改善脸上露出的笑容”。我想,但凡是西海固人读这本书,都会被他的真情所打动,促发强烈的乡愁情感。
我还想说说《把爱写进未来》这篇作品。讲的是贫困山村一位女代课教师的故事。小村有32户人家,与世隔绝,不通路不通电,村子唯一的一盏电灯,只有指拇蛋大的灯泡,用风力发电点亮。2003年靠捐资和自筹办起了有史以来的小学,村里学历最高(初中)的杨明兰被推举当教师。她家只有不到6平方米的土房,一张桌子,一个衣柜,一盘土炕,一盏煤油灯。3个月大的孩子独自睡在炕上,小被角压着两块砖。少得让人羞于提及的工资却无法兑现,“她莞尔一笑,很幽默地说,在这里即使有钱也什么都买不到,有没有工资并不重要”。二十年后重温这个故事,我依然和当年向外界深情讲述这个故事的作者一样,“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篇文字还配了一组图片,崖畔上有几个孩子好奇打量汽车的神情震撼人的心灵,他们都张着小嘴巴,含着因好奇而忘记咀嚼下咽的洋芋。杨明兰的故事和孩子们的表情是西海固渐行渐远的一个真实背影,也是一位记者于二十年后也没有能够忘掉的一种情结。
正在上课的山村女教师
合上画卷,我想梳理一下思绪,然而强烈又复杂的情感是难以尽言的。让我们无比欣慰的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帮助下,西海固人民搭乘时代快车,通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巨变。今天的西海固山清水秀、环境大变,人民的生活开始走向富裕和小康,到处洋溢生机与活力,到处充满安宁与希望。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应当时常回首过去。王健先生的这本《肖像西海固》很是值得西海固人读一读的,我将这本展示西海固岁月丰厚的著作推荐给您。(记者:马天堂/文 王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