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芳教授剪纸。
作品展示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经过构思、勾图、反复修改,一幅活灵活现的作品就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张淑芳的手中诞生了。
张淑芳58岁,她的剪纸经历,已超过50年。
小时候,张淑芳经常看外婆剪纸,对剪纸颇感兴趣。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没有多余的纸张练手,5岁多的张淑芳就用树枝在地上照着外婆的剪纸作品画画。有一次,她把想好的图案剪在了裤子上,“我当时想着,剪好图案后在裤子底下衬上一片布,就会出来一个花的样子。”因为这次尝试,张淑芳挨了一顿揍,但她提起小时候的这件趣事时,还是忍俊不禁。
张淑芳出生的西吉县将台堡镇明台村,素有剪纸传统。9岁左右,她开始跟着外婆、妈妈、姐姐学剪纸,虽然年龄小,但张淑芳在剪纸上颇有天分,总能在花样上创新,画出不一样的图案。因为张淑芳一家几乎都会剪纸,逢年过节时,村里的妇女都喜欢聚集在张淑芳家,大家一起画、一起剪,剪出喜庆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上。
因为热爱,多年来张淑芳一直坚持剪纸。由于她总能剪出和别人不同的花样,逐渐在十里八乡有了名气,县文化馆、妇联等单位组织的活动中经常能看到她的剪纸作品。“我很早就尝试把剪纸作品寄出去,如果能登一张作品到报纸上,还会有10元的稿酬。”30多年前,张淑芳就已经通过剪纸实现了创收。除了剪纸,张淑芳触类旁通还喜欢刺绣。
生活就是张淑芳创作的源泉。如何把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到剪纸中,让剪纸更具地域性,是她现在经常思考的问题。她剪出的“马铃薯”系列、宁夏地方民俗系列等作品多次获奖。今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在文旅非遗产品展区,张淑芳一针一线地绣着“葡萄美酒夜光杯”刺绣产品,吸引了不少参展商和观展者驻足。
要想让传统技艺更有活力,就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上下功夫。“平日里,我会注意观察身边和剪纸作品有关的事物,思考怎样才能剪得更好一点,让大家更喜欢。”张淑芳说。在花样上做文章的同时,张淑芳也把“指尖技艺”转化为了“指尖经济”。“把剪纸做在商品上,会让商品变得更好看,也能提升商品价值。”
一路走来,张淑芳一边创新一边传承,如今她的儿女都会剪纸,她每年还开办培训班,培训100人左右。众多学员中现有1名市级传承人、3名县级传承人。“有师傅手把手教,我现在越剪越好了,游客多的时候就拿出去销售变现。”学员杨克慧说。另一个学员杨佳宁今年只有24岁,跟着张淑芳学习剪纸已有六七年了。“我热爱剪纸,它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静下心来。”虽然工作繁忙,但杨佳宁经常到张淑芳那里学习。
无论是谁,只要愿意学习剪纸,张淑芳都会无私教授。近些年,张淑芳培养了一大批剪纸新人。“我希望把剪纸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更好地发扬光大非遗技艺。”张淑芳说。(记者:王 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