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一片盛长文学的沃土。
首个“中国文学之乡”——西吉县。
文化名片
沃土育良种 文学初长成
西吉,一片盛长文学的沃土。葫芦河静静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千年;月亮山巍峨耸立,赋予这片土地无尽的活力。
这片山水相依、人文荟萃的土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孕育了绵延不绝的文学血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勤劳智慧的人民,共同塑造了西吉独特的文学风貌。
在这片文明浸润的土地上,文学如同另一片生机勃勃的“庄稼”。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所言:“文学不仅是西吉这块土地上生长最好的‘庄稼’,西吉也应该是中国文学最宝贵的一个‘粮仓’。”
2011年10月,中华文学基金会命名并授予西吉县“中国文学之乡”称号,这不但是我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个被命名为“文学之乡”的县。
在西吉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文学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从田间地头到繁华都市,从青涩少年到文学巨匠,他们用笔描绘出精彩纷呈的人生画卷,讴歌时代的辉煌。
西吉县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多元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学积淀,大力发展文化和文学艺术事业,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得“西吉文学”逐渐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
当地作家们怀揣着对文学的初心,辛勤耕耘、笔耕不辍,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的作家和有影响力的作品。郭文斌、马金莲、了一容、火仲舫、火会亮、单永珍等一批西吉籍作家活跃在全国文坛上,他们的作品荣获茅盾文学奖提名、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冰心文学奖、春天文学奖等20余项国家级文学奖项。
岁月流转,文学如同陈年佳酿,醇厚而浓烈;亦如一眼清泉,滋养心田,承载着对家乡的深情厚爱、对人性真善美的赞颂,启迪心灵。
西吉县青年作家马骏(笔名柳客行)创作的散文作品《青白石阶》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文化探析
文学“庄稼”仓满盈
文学种子生根发芽
9月,农田的庄稼丰收了。康鹏飞驾驶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满载着青贮玉米草料,运到地点后,康鹏飞便拿起笔开始新的创作。
出生于西吉县将台堡镇明星村的康鹏飞是一名农民。2000年起,他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沉淀,赋予了他丰富的写作灵感。
即便外出打工,在工厂劳动之余,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不但坚持阅读书籍,而且每天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看了你的日记,让我看到了写作的另一种可能。”1998年春节期间,康鹏飞遇到时任固原市文联主席的郭文斌。在阅读了康鹏飞的日记后,郭文斌对他的写作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
2005年,康鹏飞的短篇小说《夜班车》获得全国首届文学鲲鹏奖;2014年,他获得宁夏“书香之家”称号、宁夏“读书成就创业梦”二等奖。至今为止,他创作的散文和小说累计达50余万字。
在西吉这片热土上,像康鹏飞一样热爱文学且专心创作的人,还有米志强、王敏茜等1600余人。
米志强是兴平乡友爱村下源组村民。初中毕业后,米志强在家务农,后因孩子生病需要高额治疗费,他陆续到煤矿、工地打工。2021年,他在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开了一家按摩店,工作之余仍进行文学创作。米志强说,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文学创作成为他自我激励的方式,鼓励他积极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加入楹联群有助于你规范自己的创作习惯。”2018年,固原市的石油工人张新亮向米志强推荐了一个楹联爱好者的交流群组。从此,米志强每周至少提交一份楹联作品,督促他定期创作。
米志强的作品主要记录个人经历和乡村变化。但这个看似微小的创作主题,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能够捕捉到社会的发展脉络。截至目前,米志强创作诗歌200多首、散文6篇,他在《六盘山》《葫芦河》等杂志上发表文章5篇。
西吉文学,不仅是农民的精神食粮,更是莘莘学子的心灵灯塔。“我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汲取知识、开阔视野。”西吉县第六小学学生张臻说,文学是他心中不灭的火焰,照亮前行的路。
“我们将大力发展繁荣文学事业,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学工作者。”西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着力将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打造成为区市作家乃至全国作家的重要文学根据地和全国示范点。
4月28日,西吉县举行“厚植家乡情·提振精气神”本土生活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座谈会。
文学庄稼茁壮成长
9月23日,走进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的木兰书院,古朴典雅的建筑述说着西吉文学的故事。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斑驳的墙壁上,为宁静的书院增添了一抹动人的色彩。
西吉县木兰书院先后被确定为自治区文联文创基地、自治区图书馆木兰书院分馆、固原市作协创作基地。“木兰书院旨在提升作家创作水平,为外地作家和本地作家搭建沟通的桥梁,使得西吉本地文学作品被看见、被倾听、被尊重。”木兰书院创办人史静波说。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200多名作家陆续走进木兰书院采风和创作。驻院农民作家完成散文、小说、诗歌手稿200余万字,已出版文学著作6部。
“西吉县拥有适宜文学创作的环境,这片土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之西吉人民的拼搏精神,为西吉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西吉县文联主席刘德飞说。
木兰书院已与宁夏作协和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结对方式,让专业作家对农民作家进行一对一指导,并为农民作家提供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
作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西吉文学的成长,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融合,以及一个个诸如史静波这样热衷于文学事业的人。
2010年,时任西吉文联主席的郭宁,怀揣着一个宏伟的梦想——将西吉县打造成中国首个“文学之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召集了康鹏飞等一批农民作家,组织了一系列的讲座和培训班,不仅传授文学知识,更激发了农民作家们的创作热情。
西吉县大力支持文学领域的发展。作家们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共同举办一系列文学研讨会、改稿会和乡村诗会。文学创作者们表现出极高的自觉性,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社区,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郭文斌工作室位于将台堡镇明星村,主体工程以郭文斌老宅子为主,展出他的所有作品、手稿、读书笔记及获奖证书(复制)、国内外名家名作。工作室通过写作技巧和阅读分享,积极倡导全民阅读风尚,让文学和艺术更亲近民众。通过这些活动,工作室致力于让文学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复旦大学与木兰书院联合开展公益夏令营活动。
文学果实挂满枝头
7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以下简称骏马奖)评选结果揭晓,西吉县青年作家马骏(笔名柳客行)创作的散文作品《青白石阶》获奖。8月18日,全国第25个、宁夏首个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西吉县。
西吉文学如同丰收的秋季,喜讯接二连三。2017年,西吉县作家马金莲获得“人民文学奖”、单永珍获得“飞天文学奖”、王西平获得“柔刚诗歌奖”等;2018年,西吉作家马金莲摘得鲁迅文学奖……
位于西吉县硝河乡文化园内的文学馆,以“文学照亮生活”为主题,分别从西吉县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文学的发展、繁荣、辉煌及文学的教育意义五个部分,阐述了西吉文学的发展过程。“西吉县之所以要打造文学馆,是因为文学在这里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滋养。”刘德飞说。
陈列在文学馆里的文学期刊,成为当地培养与储备文学人才的主阵地。20世纪80年代起,西吉县文学艺术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在一大批本土作家的努力下,成立了“葫芦河文学社”,从油印《西吉文艺》开始,相继创办了《山里红》《进修林》等文学刊物,极大地促进了西吉文学事业的发展。
刊物是文学的有形载体,是促进文学发展的基石。西吉县通过编纂刊物,为当地农民和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设立专门的校园文学板块和本地作家作品展示区,定期出版校园文学特刊,有效地促进了文学知识的普及和文学创作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西吉县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陆续打造了以西吉文学馆为中心,辐射带动西吉“文学之家”、“苍天一滴泪”文创基地、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郭文斌工作室、红军寨研学基地等“1+9”文学创作阵地,不断完善支持文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西吉县共有23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600余名省市级作家协会会员,1600余名本土创作者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为“文学之乡”的美誉增添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西吉籍作家先后获得“茅盾文学奖提名”“鲁迅文学奖”国家级文学大奖7次,获得“冰心文学奖”“春天文学奖”等全国性文学大奖近40次。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西吉籍作家、诗人已有60余人出版了个人专著,100余人(次)的作品入编国家级作品集。
作家郭文斌签名赠书。
文化点评
涌动不绝的生长力量
“这里有土壤,能给文学的‘庄稼’供给足够丰沛的营养;这里有队伍,能为文学的成长提供涌动不绝的力量。”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黄国辉表示,西吉县优秀的文学传统能对新的文学实践给予最好的馈赠,每一个文学成果的产生都能得到耐心呵护与精心培育。
西吉文学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古丝绸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纵观西吉本土作家的创作视角和风格,以人们的情感、生活表达心声,表现着对家乡的厚爱眷念,追求贴近现实,是西吉文学最明显的特征。
全国第25个、宁夏首个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西吉县。“西吉的作家们用心用情,把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与我们所面对的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认真探索着每一个创作门类的艺术规律,去经典化地推动西海固、推动宁夏的文学发展。”黄国辉说。
在西吉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文学如同坚韧不拔的“铁杆庄稼”,遍地开花,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黄国辉表示,西吉县为作家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内容,为作品产出提供更务实的支持,也为各民族作家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更具有精神价值的文学载体与实践平台。
文化自信
文学让生活有了诗意
“文学给我生活的力量和勇气。”西吉籍写作爱好者石永成说。1993年,石永成高中毕业,离开家乡到新疆乌鲁木齐打工。
晚饭后,石永成用身上仅有的8元钱,买了一本张贤亮的书《灵与肉》。石永成当时身上仅有300多元,他的一个同学来信说急需用钱,于是他就把300元夹在写好的信里寄了过去。
“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石永成在阅读时,被文章中的这句话深深打动。故事中的主人公即使身处逆境,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石永成感到极大地震撼。
“只要像主人公许灵均一样,保持乐观和坚韧,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石永成表示,这更激发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促使他更加专注和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
“15岁时,每天晚上通过父亲的收音机收听单田芳的评书,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西吉籍作家杨秀琴述说着创作的初衷,《隋唐演义》评书片段,激发了她对文学的兴趣,随后便沉浸在文学名著的海洋中。
杨秀琴曾激励女儿,只要女儿能好好学习考上高中,她就努力创作争取发表文章。等她女儿考上高中后,她的散文《飘荡的红头绳》也发表在《葫芦河》杂志上,自此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西吉“文学之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热情讴歌西吉县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生动再现全县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