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清晨丝丝凉意,晨曦中的何塬村如往常一样安静,随着太阳升起,穿村而过的公路上有了车辆的声音,接着,打扫庭院的声音、轻声笑语的问候声渐渐涌现。空气清爽干净,阳光不燥不热,天空晴朗湛蓝,新的一天开启了。
何塬村位于彭阳县红河镇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与甘肃新城为邻,南与平凉市高寨塬接壤,常住人口557户2183人。虽然村里人多,但是彼此和睦,民风淳朴。近年来,通过美丽村庄、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等,何塬村越来越美了。
环境美
虽已入伏,但是走在何塬村“十二五”移民点里,却没有丝毫暑意。干净整洁的村道,两边白墙蓝瓦的民居整齐排列,房屋门前两侧栽满了果树、蔬菜等。何塬村村主任雷海军说,这个移民点新建之初,村里就专门在各家门前栽种了核桃树,如今,树上的嫩叶已变成茂盛的枝叶,青绿色的核桃沉甸甸地压弯了树枝。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门外果树繁茂、院内干净有序,热情的女主人从房里迎了出来。这是村民景玉龙的家。以前,景玉龙住在何塬村的山沟里,距离村部1.5公里,虽说路程没多长,但因为山大沟深,出行得翻一个大沟,如果遇到雨雪天就只能在家待着。景玉龙有砖瓦工的手艺,经常外出帮别人家干活,孩子们上学也要走很远的山路,十分不便。“十二五”移民点建好后,景玉龙第一个报名搬家,从山沟搬到塬上,新家在村部对面,附近就是村里的广场。景玉龙出行、干活方便了不少,妻子闲暇时也能在广场上运动,一家人都很满意。如今,景玉龙的3个女儿都在外地生活,家里只有夫妇二人,景玉龙操持旧业,帮工盖房,妻子照料着家里20多亩地,生活充实。
目前,何塬村已安置“十二五”移民50户194人、“十三五”移民58户203人。移民点环境优美、道路通达,也方便了群众外出务工。60岁的村民路炳俄就经常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就近务工,最近还带着40多个村民在高速公路项目现场修建护坡。此外,何塬村加大对移民点人居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建立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和“红黑榜”制度,全面推进村容村貌“从一户美到户户美”的转变。
今年5月20日,何塬村通了从县城到村里的公交车,每天往返4趟,村民出行更加便捷。
产业美
今年对何塬村而言,可谓好事连连。3月,何塬村移民就业创业园开建;6月,引进的宁夏鸿泰妍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7月,车间缝纫机转动不停,出口订单纷至沓来。
53岁的白小琴已经在这里工作40多天。丈夫王志奎在外务工挣钱,白小琴在家照料20多亩地,车间招工时,她寻思:反正每天还有点闲时间,车间离家离地都不远,工资是计件的,中午能休息,既能顾家又能挣钱,多好的事啊。在车间,白小琴为缝纫工,主要缝制购物袋等,工作简单,时间灵活,工资也符合预期,白小琴很满意。
33岁的村民王东平因故身残,被聘为车间质检员。他说,自己也没想到会有一份工作。2015年,一场交通事故造成王东平下肢瘫痪,只能依靠轮椅生活。村上得知情况后,立即为王东平和两个孩子办理了低保,每月1100多元的低保金和残疾人补贴,再加上妻子韩文慧在附近设施农业园区务工的收入,一家人生活不成问题。在车间工作10多天,王东平觉得一切都挺好,“起初,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腿脚不便,车间肯定不接纳,没想到还真给我找了一个适合的岗位。我得好好干,为自己争口气,也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曾经因为身体原因,一度消沉的王东平在这里重新找回了信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为推进“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何塬村将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建立“连企带农”机制,实行“龙头企业+基地+移民户”模式,新建移民就业创业园,吸纳移民及周边群众就近就业。新建饲草配送中心1座,创建肉牛养殖示范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4.3万元,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
人心美
互帮互助、互相礼让,这是何塬村村民之间人际交往的常态。
每年秋季青贮玉米需要大量劳动力,但对何塬村的养牛大户来说,并不愁,去年秋天,养了30多头牛的兰彦发只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最近几天要开始青贮玉米了。第二天,同是村里养殖大户的高飞钰、冶金升就开着三轮车,带着家里人来帮忙,原本需要一周干完的活,只用了两三天。没多久,兰彦发又开着自家三轮车去高飞钰、冶金升家帮忙青贮玉米。村民之间互帮互助已成为何塬村的惯例。每到农忙时节或是谁家有事,几乎各家都会去帮忙,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夏天,村里的广场上,各族群众每天晚上都聚集在这里,一起跳舞、唱歌、下棋,和乐融融。
何塬村以乡风文明大会、篮球运动会、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为抓手,组织开展“最美家庭”、“民族团结模范家庭”、“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创先评优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同时,建立“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村民移风易俗、转变观念。
环境好、生活条件便利、收入渠道多元,大多数何塬人愿意留在家乡发展,这几年也有不少在外打拼的人“返巢”,村里人气、财气越来越旺。美丽村庄、淳朴民风,美丽何塬迎来了发展新阶段。(记者:封聪 张艺菲 樊永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