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活起来 产业兴起来》系列报道之二
上期刊发了《土地,活起来》一文,有读者反映:头营镇头营村是川区,距离市区近,交通方便,土地平整,土地当然“抢手”了,其他村庄未必如此吧!别急,这次记者一行走进原州区头营镇张崖村,看看那里的人们是如何借助产业精深发展的东风让土地“活”起来的。
5月5日,在导航的指引下,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头营镇张崖村村民计福创办的萧关山海清酒厂。临近村落,隐隐能闻到白酒的醇香。酒厂是一所废弃小学改造的,原有的校舍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上批白酒已灌装储藏了,此刻计福正蹲在窖池边查看入池糜子的发酵情况。
“我们这里土质好、无污染、光照充足,最适合种糜谷等小杂粮!所产的糜谷成色足、出酒量高……”讲起回乡创办酒厂的缘由,计福说:“开了20年的广告公司,有了点积蓄,就突然想回乡创业。”
从俗语“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能体味到家乡产出优质糜谷的欣喜,也能感受到撂荒地无人种的无奈。无论好坏,家乡熟悉的人情世故和浓浓的“烟火气”,都成为这个在外闯荡了20多年汉子情感深处的眷顾。尽管酒窖阴冷,但计福每天都要走一圈,这里不仅有家乡撂荒地带来的“惊喜”,还有他“剑走偏锋”得到的成果。
“我先后两次南下贵州学习酿酒技术,属于‘白板写字’‘霸王硬上弓’。”谈话间透露出创业的不容易。
2022年,计福租赁本村530亩撂荒地种植糜谷丰产又丰收。平均亩产糜谷400公斤,可酿制纯粮白酒140公斤。按散装酒市场价每公斤100元计算,亩均产值1.4万元。从单纯的卖粮食到一产、二产融合发展,这种变化让人惊叹。今年,计福最烦心的事是在村里租不到更多的土地了,尽管他出的租赁费一涨再涨。
张崖村地处大山深处,是原州区典型的山区村落。“十二五”移民期间有100余户村民搬迁至银川市贺兰县,剩余的270户690多人实际常住村里的只有百余人。全村1.2万亩耕地,撂荒地最多时有5000多亩,是远近有名的“空心村”“荒村”。
“我们村的土地先后经过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是2022年改造工程力度很大,原来的陡坡地几乎看不到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祖祖辈辈耕种的旱地现在居然变成了水田。”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志克边走边说着农田改造工程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土地经过改良,平了、宽了,便于机械化耕作。特别是引水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配套工程的实施,把其中6000多亩旱田变成了水浇地,这不仅吸引了本村人纷纷回家种地,更引来多家农业经营企业和种植大户前来投资。土地流转费从每亩50元飙升至500元,仅租赁费一项全村人均获利3900元。
“这几块地租赁给雪川农业集团了,这几块地租给计福的酒厂了,人家收益都挺好。当然村民也获益不少,有的家庭仅租地年收入就有两万多元。”从马志克的言语中不难看出,村民们对目前经营土地的方式比较满意。
其实村委会也算过一笔账,假设这些耕地仍由农户自己经营,继续种一些传统作物,除去人工等基本投入,其收益和500元的流转费相差无几。据了解,从2022年开始,雪川农业集团就租赁张崖村耕地近4000亩种植马铃薯,亩产鲜薯从1500公斤到4500公斤不等,这样的产量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直接销售鲜薯获利并不大,雪川农业集团的利润点在精深加工。2022年,雪川农业集团在固原设立分支机构,建起了集种植、生产、加工、储运、营销于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尤其在马铃薯食品精深加工方面,“雪川食品”已逐步成为国内行业先锋,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咱们山区的农业要大发展、快发展,让农民富起来,必须走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子,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村党支部书记石宗感慨地说。
如今计福的“山海清”系列白酒已销往全国各地,并陆续进入韩国、日本等国家,雪川“薯美”系列食品更是走上了世界餐桌。
乡村全面振兴是振兴所有的乡村,一个也不能落下。大山深处的张崖村1.2万亩耕地由过去的“少人种”到“活起来”,让农民有了更大收益,除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通过就近就地精深加工和产加销贯通经营实现了转化增值,推动昔日荒村迈上了振兴之路。毋庸置疑,这是形成现代化大农业体系的前提,也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必由之路。(记者 张维强 雍丽娜 何生园 刘 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