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国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飞地经济的最早实践地。如今在西吉县王民乡二口村,飞地经济也付诸了实践。
11月1日,王民乡二口村的山梁上,成片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金光。旁边的项目简介显示,这处今年3月开工、占地213亩、日光拱棚118栋的项目,是王民乡飞地经济园。
看着园区一天一个样,王民乡党委副书记黎军满怀憧憬:“今年7月才建成的园区,一个大棚一茬收益就净赚8000元,明年一个大棚按3茬来算,收入是很可观的”。
据黎军介绍,二口村水资源丰富,村里有超过70%的平整川地,而王民、周康、二马、下赵、杨湾等5个移民村有移民项目和资金,却没有大面积就可利用的土地。“飞地”即打破村界地坎,将移民村项目资金与二口村的土地资源整合发展,聚力发展适宜本土的特色蔬菜产业,将获利按照投入合理分配给各个村集体经济,大棚建成后统一维护,村民既可以“反租倒包”获得收益,也可以就近务工,而村集体可以获得股金分红反哺村民,实现多方共赢。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村民心中会有最清晰的呈现。对于二口村村民李文汉来说,建设飞地经济园意味着世代耕种的土地要被整合。
“我家的地头不再是我家的,推平之后,依靠租金又该如何生存?”质疑的不仅有李文汉。杨湾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义也心有疑虑,作为6个村中规模最小的村庄,杨湾村常住村民只有22户,与其余几个动辄百户的村子相比,此次投资会不会在收益上吃亏,他得替乡亲们考虑仔细。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疑虑,平衡各村委之间的需求,王民乡牵头,6个村成立联合党支部,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入股合同经县司法局修订审核,按照二口村占股50%,其余村各占10%进行利益分配,园区每年的维护费用由二口村承担。
今年7月,日光拱棚正式建成。李文汉与同村的3个村民一起承包了30栋日光拱棚种植菠菜、包菜、甘蓝等蔬菜。尽管比同期的大田蔬菜晚种了一个月,依靠温湿度管控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仅一茬蔬菜的收益就超过往年露地蔬菜收益的一倍。
棚内,红绿相间的彩椒散发着诱人的光泽。李文汉满脸欣喜:“这种绿色无污染的蔬菜,摘下来就可以生吃。这批蔬菜已经被山东、福建等地客商预定,只等上门取货日期确定后就可以开始采摘。在“订单式”农业生产模式下,园区内的蔬菜不再惧怕市场行情遇冷时的滞销,依赖较大的温差、高海拔地区的充足光照等优势资源,高品质的蔬菜将在在沃尔玛、永辉等大型超市销售。
喜上眉梢的不仅仅是客商,入股飞地经济园的各个村集体今年也都有了不错的收益。二口村党支部书记赵学军掐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大棚租金收益26万元,土地流转费用14万,加上二口村合作社的蔬菜销售收益,今年村集体经济累计收益超过60万元。“今年年底,村里打算给全村的单老户、双老户等脱贫监测户分红,每户能获得2000元的红包。”赵学军兴奋地说。(记者:马 静 李飞龙 吴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