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胚胎孕育青砖,工匠巧手奉土成花。在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由晚清匠人创立的魏氏砖雕,被当地人称为“硬花活”。
走进隆德县魏氏砖雕非遗传承基地,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砖雕作品,变幻成花鸟鱼兽、山水人物、亭台楼阁,绽放着灵动的华彩。“现在村子里从外墙到里屋,随处可见砖雕建筑,砖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生活,自然也就应该运用到群众生活当中。”魏氏砖雕第五代传承人魏亚龙说。
2016年,魏亚龙与妻子一起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砖雕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成为魏氏砖雕的主力军。2020年,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项目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致力于砖雕新材料研发和砖雕产业化发展,注重非遗与现代化科技接轨,现在制作的砖雕较古法工艺更为细腻、牢固,合理利用部分现代化工具,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增加了产能,从最初的几万块增至现在的2000多万块。此外,他还研究开发了软模制作工艺和新型砖雕制作工艺,开发新产品300余种。
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魏亚龙深知要让非遗文化更好地在保护中发展,目前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如何让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达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魏亚龙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要求,适宜性评估是决定非遗产业化经营的必要基础,文化传承性是检验非遗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是非遗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群众的广泛参与是非遗产业化经营的有力保障。今年,魏亚龙提出了《关于非遗保护、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的建议》。“因为非遗和乡村联系颇深,许多非遗项目根就在乡村,生命力也在乡村。二者相互赋能,相互助力,从而可以达到良性互动,所以才有了这个提案。”魏亚龙说。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推动多行业深度跨界融合,促进非遗产业链的完善。魏亚龙计划打造“非遗+文旅”“非遗+教育”等多种模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同时,结合当下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让非遗和非遗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当中,不仅增强了乡村旅游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吸引力,也让传统的非遗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想法在脑中,行动在手上。目前,魏亚龙已探索建立非遗扶贫车间,依托“公司+农户+营销”的生产性保护模式,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授艺活动,降低技术难度,带动周边村民、留守妇女等40余人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
“我将努力让非遗最大限度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中,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激发村民的创新创造热情,使乡村振兴有持久的动力和支撑。”魏亚龙说。(记者:郑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