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换挡、加油,周魁一手握方向盘,一手控制挡杆,轻松驾驭大马力推土机奔走在田间地头,潮湿松软的泥土在铲刀下翻涌,蓝天白云下,机车的轰鸣声与层层梯田交织成一幅冬忙画卷。
周魁是同心县人,驾驶“爱车”来西吉县将台堡镇深岔村,参加高标准农田建设两个多月。由于工程任务重,他吃住在村里,根本没有时间回家。
“必须赶在土壤彻底封冻前完成,才能保证明年春季播种。”今年,深岔村机修高标准农田4500亩,周魁等30多名司机驾驶机车,掐着时间赶进度。
深岔村位于将台堡镇6公里外黄土丘陵褶皱里,村里7600多亩耕地,全部是山旱地。“整修土地,使用机械耕作,成为村民脱贫后最大的期盼。”深岔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明在深岔村从事扶贫、帮扶工作5年,对村民的需求了如指掌。
土地是生存之本。村民苏有安饲养肉牛23头,种植的50多亩玉米喜获丰收,金灿灿的玉米棒在家门口堆成小山。“现在的土地,亩产玉米最多800公斤,已达到土地产能上限。”苏有安说,想要多养牛,就得在土地上想办法。
“全村养牛2000多头,常住户户均9头牛,人均2头牛。”深岔村村委会副主任马立勤补充道。这几年,深岔村通过种玉米、养肉牛,村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不愁吃穿的小康生活,但群众还是有梦想,希望红红火火的日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确保群众过上富足富裕生活,西吉县围绕210万亩耕地做文章。
“耕地面积广阔,但大部分田面坡度、宽度、灌排设施等不能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尤其不能适应大型机械耕、种、收的基本要求。”西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杰说,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成为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
西吉县计划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今年实施22.9万亩。“截至目前,已建设高标准农田45万亩,总投资5.75亿元。”马杰介绍,通过“二合一”平整土地,把现在“窄小陡”田变成“宽大平”田,再采取机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田面宽度由原来的四五米增加到40米左右,田块长度从十几米增加到100米以上,田间道路按“S”形或“之”字形设计,确保通达率90%以上。“方便播种、收割、运输等大型农用机械作业,降低耕地种植成本,提高土地效益。”张明说。
经测算,相比一般农田,高标准农田亩产提高30%左右,亩均增产粮食100公斤左右,西吉全县增产粮食5500万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2300多万元,受益人口7.5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贫瘠山旱地变成了增收良田,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衍生出更多发展机遇。在深岔村热火朝天修建农田的同时,60多公里外的偏城乡北庄、下堡村正给土地施加有机肥,搭建日光温棚。
今年,偏城乡借助已建成的1万亩高标准农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在下堡、北庄、姚庄种植高山蔬菜,发展设施蔬菜,利用全乡5万头牛年产2.2万吨牛粪资源,生产有机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循环农业。
“企业统一经营管理,农户以土地和劳力入股,参与分红,实现增收。”偏城乡党委书记李学智介绍,把土地折算成现金,随着土地产能提升,分红逐年提高,亩均最高分红600元。同时,采取“企业+基地+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地产田变成高产田,土地亩收入从200多元增加到3000元。
“原来只知道山地能种糜子、大燕麦,从来没有想到山地还能种蔬菜。”下堡村党支部书记马俊平笑着说,当初村里修建设施大棚,引进企业种菜,大多数村民不相信,“现在,昔日随处堆放的牛粪变成有机肥,引水上山,企业耕作,村民纷纷称赞事情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