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犹如一宝。孝道文化在中华大地绵延数千年,已深深扎根在华夏儿女心田,流淌在血液中。“孝”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做人的底线,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讲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年事已高,做儿女的一定要考虑周全。一方面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另一方面要为他们的养老生活做妥善安排。
家住市区的姚先生在原州区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老人得到了很好的关心和照顾,尽管年过九旬,但头脑清醒、起居自如。姚先生说:“老妈就是我的‘天’,这辈子最大的心结就是惟愿她老人家幸福安康。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二十年前我和妻子谈恋爱时就有过郑重约定。现在看来,不仅妻子做到了,就连上大学的女儿也格外孝顺奶奶,几乎每天都要和奶奶视频聊天,逗奶奶开心。”
托儿养老、托小养老是中国人固有的思想观念。如果说姚先生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为母亲养老送终责无旁贷,那么胡先生作为家中长子就有点抢弟弟(家中小儿子)的“功劳”了。2012年胡先生翻修了乡下的院落,整出空地种上蔬菜和果树。2014年,刚一退休就把父母搬进去,自己也回到乡下,一心一意侍奉老人。胡先生说:“本来父母和弟弟一家住在城里也挺好,但考虑到二老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乡下环境又好,所以还是决定把他们搬回来。另外一方面就是多年在外工作,很少和父母在一起,现在退休了,赶紧尽尽孝。”
2017年,85岁的父亲偎依在胡先生的怀中安然离世。现在,胡先生每天除了精心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外,让他最享受的,就是傍晚时分静静聆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西吉县兴隆镇一个藏在山坳的小山村——唐岔村,记者看到了一幅久违的画面:庭院前、树荫下,一家人正准备吃晚饭。几只大鹅悠闲散步、两只小狗追逐玩耍,四周是庄稼地、菜地,远处是层层梯田。儿媳妇、大孙女出出进进端菜盛饭,小孙女趴在轮椅边给奶奶捶腿捶背,儿子不停地给老父亲述说着什么,晚霞映红了整个院落。
父亲车文宝告诉记者:“75岁那年,子女们就坚决不让我干体力活了。现在我们老两口想吃点啥,儿子儿媳总会想法子满足我们。”儿子车国强说:“父亲刚满70岁那年,我们弟兄几个就商量过父母养老的事,两个弟弟都想把他们接到城里生活,最后顺着父母的想法搬到我家了,这正好遂了我的愿。”
儿媳妇虎萍说:“伺候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我要给儿女们做个好榜样。”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久弥香、极具感染力的思想,是华夏儿女传承了几千年的共有认知。不管身在何方,父母总是子女最深最重最痛的牵挂。
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子女尽管在外省区工作,但对父母的养老却安排得很妥帖。比如家住原州区头营镇的徐先生,兄弟三人长期在外地做生意,很难留在家中陪伴母亲,他们就特地每月出资8000元邀请姐姐一家住在母亲身边。有些老人虽然身体尚好,但子女们已经为其制定好了“养老计划”,有在城区购买了房子,计划把父母搬到身边的;有在乡下修建了院落,准备将来回家陪伴父母的;有些人还特地存储了一笔费用,专供父母养老,或备父母不时之需。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抚养子女,赡养老人,一辈子都在忙碌,只有这样才安心,谁说安心不是最大的幸福呢。(记者:张维强 何生园 雍丽娜 刘 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