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连绵,村与村的距离是从这山到那山。总土地面积17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884户,大多还是中老年人,工资性收入占全乡群众总收入的62.45%,这中间外出务工又占了大部分,这是彭阳县冯庄乡的现状。这样的乡镇,发展从何处破局?群众增收的空间在哪?
大山深处有“文章”
8月,彭阳县冯庄乡崖湾村满山翠绿。目之所及,山间却只有零散的住户。
“5个村民小组,3个小组移民走了,现在常住的都是中老年人。”56岁的崖湾村党支部书记朱满章感慨道。
担任村干部30余年,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霜,对这片土地,朱满章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
崖湾村的土地全是山地,过去,村民“靠天吃饭”。朱满章记得,20世纪90年代,他担任村会计时,村民就在种小麦,后来,政府引导村民种植产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地膜玉米。“村民不看好,白天不敢种,晚上一家人偷着去地里种麦子。”朱满章回忆。
观念不变原地转。乡村干部的宣传工作做了一遍又一遍,少部分村民才开始带头种玉米。见了效益后,村民观念才变了。
山连着山,地里刨食能富吗?一些有手艺的村民开始离开崖湾村谋求新出路,这也带动了更多村民离乡谋求新生活。留下来的村民又该如何发展?
崖湾村给出了答案:巩固发展劳务产业,发展特色种养和林果产业,探索向生态要效益的新路子。
今年,村里的肉牛养殖户从5户增加到21户,朝那鸡养殖示范户增加到20户,村集体和农户开展了1000多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今年雨水好,一亩玉米产量能过千斤。”朱满章说,漫山遍野的山桃山杏也为村民送来了额外“绩效”。
如果说这些产业提振了村民家门口增收的信心,那新落地的养猪产业则撬动了崖湾村的“发展力”。
“去年10月建厂,2月开始进猪,这个月底,第一批750头猪将出售。”伟隆生态农业科技发展(宁夏)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隆坦言,来崖湾村建厂,离不开政策支持、资金鼓励,更看中的是这里绝佳的生态环境。
伟隆公司在冯庄乡发展生猪产业多年,养殖技术成熟,在南方有稳定市场。新厂落地崖湾村后,吸引了不少村民“围观”取经。“近年来,猪肉市场价格浮动小,现在1公斤猪肉价格在22元以上,算下来每头猪的利润有1300元。”谈及发展,李伟隆信心十足,他希望在未来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养殖生态土猪,一起打造商品猪。
冯庄乡辖11个村,生态是当地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近年来,通过推进以红梅杏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建设,冯庄乡争取自治区财政林下经济补助资金项目,在荒山、退耕还林区及经果林带种植柴胡、红花等林下中药材,让生态发展的福祉惠及更多群众。
在上湾村村民胡永涛家里,一袋袋山桃山杏核码放得整整齐齐。“现在一斤果核价格2元以上,我采摘了1000多公斤,等着卖个好价钱。”胡永涛说。今年,冯庄乡种植林下中药材6.5万亩,山桃、山杏树6万余亩,农户销售红梅杏30吨,收入16万元,山桃、山杏采摘34.5万公斤,预计收入176万余元。
丰富的林业资源不断为当地村民提供着更多发展选择。
位于茨湾村的彭阳县天茂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内,3万多只生态鸡打破了山里的寂静,这是冯庄乡小寺村村民虎位斌的产业板块之一。
“林下生态鸡鸡肉鲜美,鸡蛋营养丰富,在南方市场很受欢迎。”合作社厂长马小亮说,几年前,他被虎位斌雇来管理厂区,如今也建起了属于自己的1万只鸡养殖场。通过不断培养示范性养殖主体和规模性养殖主体,冯庄乡已建成肉牛养殖、朝那鸡养殖示范村12个,肉牛存栏量达到2154头,朝那鸡养殖量达到10.8万羽,预计产值达到3000万元。
广袤无垠的大山,蕴藏着无数可供挖掘的宝藏,拥有着书写更多发展“文章”的可能。从新建高标准农田到优化种养结构,冯庄乡写下了“精耕细作”文章;从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到鼓励返乡创业人才示范带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冯庄乡又写下了“生态经济”文章。
冯庄乡政策性和劳务性移民数量较大,房屋和宅基地指标存在浪费现象,不能有效利用,这是发展遗留的新问题。“我们期待,随着农村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及时出台,能够实现农宅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三权’分离,让村集体拥有更多宅基地灵活使用权,进一步促进产业高效发展,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冯庄乡党委书记陈彩云说。(记者:余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