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固原二中高三学生丁瑞带着满满的爱与温暖走进了高考考场。这份爱与温暖不仅来自家人的期待,更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长期给予的关怀和友爱。无论是对这个刚满18岁的少年,还是他贫困的家庭,这一天都是一个充满希望、意义非凡的“转折点”。
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强调,对全区只占1%的小事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的大事。我市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抓手,用100%的用心,竭力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等“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共育“团结之花”、共享“幸福硕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其他同学放学后都一股脑儿奔向餐厅吃饭,只有丁瑞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丁瑞的班主任张小玲说,一开始,她以为丁瑞学习刻苦,连续观察了几天后,发现丁瑞早饭只吃馒头或饼子,就赶紧把他叫到办公室谈心。
通过和丁瑞多次谈心,张小玲了解到,丁瑞家住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镇元丰村,他的父亲患有心脏病,母亲也因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多年寻医治病,欠下大笔外债。前年,丁瑞的父亲去世,一家人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家庭重担落在了丁瑞身上。
为了补贴家用、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去年暑假,丁瑞在工地扛钢筋、钢管挣了5000多元。开学时,除了给自己留下1000多元生活费,把剩下的钱都交给了母亲。这笔钱来之不易,丁瑞尽量减少日常开支,从不乱花一分钱。
得知这些的张小玲心疼不已,将情况及时反映给学校。学校立即作出决定,免除丁瑞的学杂费,副校长刘静陶还主动承担了丁瑞在校期间的伙食费。
尽管这样,丁瑞还是坚持只吃最便宜的菜,哪怕是一粒米、一片菜叶都不会浪费。为了回报学校和老师,他更加刻苦地学习,高三每一次模拟考试成绩都稳定在班级前十名。
丁瑞的母亲不识字,便拜托村里识字的村民给学校写了一封感谢信,她还经常给大家讲述、感念党和政府的关怀、学校师生对丁瑞的关心帮助。就这样,一个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故事在村里口口相传。
在固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比比皆是,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各展所长。
西吉县火石寨乡沙岗村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共居的村子。2014年,村里部分居民搬迁至沙岗村移民点,因被一条沟壑隔开,大家来往十分不便。2016年,村里架起一座桥连起两端,村民来来往往,这座桥也被亲切地称为“连心桥”。
以前,住在桥东头的回族青年穆风瑞在村里的中禾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作,每天上班与桥西头的好友王占江结伴而行,工作上互相配合,生活中彼此照应。“他帮我赶牲口,我帮他种庄稼,时常相互帮衬,如同亲兄弟。”穆风瑞笑着说。
“连心桥”上印刻着村干部奔波往来的脚印,见证了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的丰硕成果。去年,沙岗村修建了4000余亩高标准农田,统一种植马铃薯和小秋杂粮。如今,沙岗村村集体经济逐年增长,全村上下团结一心,一起努力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市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激发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活力。
在彭阳县古城镇罗山村村委会,最引人注意的要数墙体上张贴的2023年完成的十大民生实事:道路维修铺砂工程4.3公里;通网31户;全村实施牛棚建设39栋;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一项项惠及罗山村村民的实事清清楚楚地摆在村民面前。
去年,罗山村实施旱厕改造,家家有了新厕所;农发项目建设每栋牛棚投资3.9万元,为39户养殖户建了新牛棚,还实现了网络全覆盖,村里发展蒸蒸日上。“哎呀,我们罗山人把福享了!”村民杨生礼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如今,罗山村早已褪去村部只有一间办公用房的窘迫,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解开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困局,实现了产业发展充实有序、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基层治理便捷高效、为民办事服务周到,得到了村民的点赞认可。今年,帮扶单位聚焦党建工作,通过各项帮扶措施抓好养殖产业,全力应对牛羊市场价格波动,增强老百姓的发展信心。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领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去年财政支出85%以上投入民生领域,让各族群众在发展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