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春华秋实,四十九载风雨兼程,宁夏师范学院扎根六盘大地,深耕教育沃土,作为宁夏唯一的师范类本科院校,她成就了无数山区孩子的教师梦,更培育了一批批为固原教育事业奋斗不息的教书人,成为“六盘山下人才基地,宁南山区教师摇篮”。
“我的命运因为知识而得到了改变,所以我选择做一名人民教师,用知识改变更多山里孩子的命运。”这是宁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何桂琴从教以来一直坚持的信念。
1990年,何桂琴从固原师范专科学校数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原州区三营镇第二中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1995年,她被选拔进入宁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
在何桂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英武老师讲的《近世代数》课,整齐的板书、风趣流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教学的魅力在那一刻有了具象化的表现,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她日后的教学。因此,她总是不自觉地把“师专体”带到自己的课堂上,深受同学喜爱。她还用工资为贫困孩子交学杂费,送学习用品,让更多贫困学生有学上、留得住、学得好。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何桂琴在被推选为学校团委书记后,通过多方努力积极筹备,成立“贫困生基金会”,让爱心助学活动得到校内外各种团体及个人的大力支持。在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有30多家单位和许多热心人与学校的1000多名贫困生结成帮扶对象,捐款达100万元。
帮助学生之余,她积极开展共青团工作,办好宁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少年团校和青年党校,6年时间培养发展49名优秀学员入党。
何桂琴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等40项荣誉称号,荣誉的加持让她更加感念母校和恩师的教导。她说:“这是让我好学深思,催我奋进的力量源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宁夏师范学院的校训,一代代宁师人矢志不渝地传承,身体力行地践行。“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力行”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逐渐内化为“宁师精神”的一部分,感染和培育着在这里求学的每个学子。
固原市第二中学英语教师张小玲毕业于固原师范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坚守教研一线35年。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标兵”“自治区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面前,张小玲总说自己只是一名平凡的高中教师,是母校赐予她成为教师的无上荣光。
在张小玲的印象中,在那个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的年代,大家精神富足,学习勤奋刻苦,生活乐观开朗,正是那3年的学习为她积淀了迎难而上的底气。“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我能勇敢面对任何问题,这与自己在学校的生活有难以割舍的关系。”张小玲坦言。
1989年毕业的张小玲被分配到原州区三营中学任教,1992年调入固原市第二中学。教学期间,她主持完成教育教学科研项目3项,出版1部专著,所带学生有22人次在“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奖。
“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这是张小玲在师专学习时就已经根植于心的信念,也是她坚守山区教育事业几十年的动力。踏上工作岗位,她把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放在心上,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022年,张小玲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从三尺讲台走进人民大会堂。她常常怀念在师专读书期间对教育事业清澈的热爱,于是将她最初的理想化作积极推进山区教育发展的一条条建议,努力把百姓的教育期待变成“看得见的风景”,把师生的教学理想变成“走得到的景点”。
将青春梦想浇筑进山区的教育篇章,将奉献热爱融入进学生的成长历程,这是一批批宁师学子踏上教师岗位后的真实写照。与何桂琴、张小玲一样,还有很多教师默默耕耘,为宁南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是全国优秀教师孙晓莉、赵炳庭,是自治区级骨干教师李占斌,是自治区优秀教师赵宏孝……他们如同一个个光点,照亮了山区孩子无限可能的人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主阵地、主渠道,宁夏师范学院现在有45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24个,占比53.3%;5个职业本科专业中师范专业3个,占比60%。师范生占比近70%,大部分来自区内。2013年以来,学校累计培养公费师范生(含优师计划专项)3495人。建校40多年来毕业生累计5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超过一半的学生步入教师行列,为固原的脱贫小康和振兴发展贡献了智慧力量。
正值六月毕业季,宁夏师范学院又一批学子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上。他们中的部分学生毕业后将走进不同学校,印刻母校的品格,怀揣恩师的教导,就像播撒在固原热土上的一粒又一粒种子,在三尺讲台上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记者:崔一波 见习记者:任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