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记者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获悉,2023年宁夏围绕配合基本建设与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相继开展文物保护、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等工作,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姚河塬遗址、张家场城址、苏峪口瓷窑址等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实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进程,其中不少考古发现系首次披露。
在红河流域彭阳段开展的区域系统调查中,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沿红河上游南侧支流白家河流域两侧山地进行,调查面积约40平方公里。调查发现史前遗址4处、历史时期遗存3处,年代上跨越新石器至宋元时期。史前遗址中以韩堡遗址最为重要,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是宁夏境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仰韶时期遗址。历史时期发现宋代堡子4处,其中周庄村堡子范围较大,夯土墙保存较好,是研究宋代时期该区域军事据点的重要资料。通过考古调查,初步掌握了红河上流地区各时期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有益补写了红河流域乃至陇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谱系,对探索红河流域史前至历史时期的聚落分布演变规律、生态环境变迁、生业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西吉葫芦河流域考古调查是宁夏六盘山西麓地区史前遗存考古调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葫芦河宁夏段干、支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进行全面系统调查。调查共发现新石器遗址102处。其中仰韶文化遗址10处、菜园文化遗址80处、龙山时代晚期遗址12处。葫芦河流域考古调查,对研究宁夏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文化面貌及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龙山晚期遗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齐家文化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月30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汇报会在银川召开。
在姚河塬遗址考古发掘中,在宫殿建筑基址区考古人员发现有3开间的房址1座,房址西南侧有大型灰坑,应为1处地坑式房屋。建筑基址区域的首次发掘,为研究姚河塬遗址建筑形制结构、建造技术、废弃过程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探讨姚河塬遗址内不同等级人群居住方式、社会等级分化、居所变迁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也进一步明确了姚河塬城址布局,有利于廓清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兔子沟岩画位于中卫市永康镇青蛇崖东侧,岩画集中分布在靠近沟口的“几”字湾处,均发现在偏黑色的岩石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现,兔子沟岩画主要采用敲凿的方式构成图案,部分岩画在敲凿后还经过细致的磨制。调查共发现有5处岩画分布点,46个单体,分布较为集中。岩画内容主要分为3个类别,以方格纹为代表的几何图案22幅,虎、鹿、羊等各种动物图案18幅,人物图案6幅。兔子沟岩画延续时间较长,最早可至东周时期,而最晚的则可近至现代。岩画为研究中卫香山地区的古代人群移动、文化发展、生产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
在盐池张家场遗址发掘工作进行期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环境考古调查、遥感影像、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等工作。根据地形分析建立数字化三维地质模型,重建了张家场古城遗址古环境,通过对东门地层中此前疑似为水成沙的取样和粒度分析,证明了城址东门早晚两期地面之间的沙层并非风沙堆积形成,而很可能是洪水冲积形成,由此揭示出古城可能曾受洪水侵扰。张家场遗址是宁夏乃至鄂尔多斯台地保存最为完好、存在时间最长的汉代城址之一,该城址的进一步发掘,为研究汉代河套地区的人地关系、西北边地的城市布局、农牧交错地带的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南屯遗址考古发掘中,目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发现房址4座,灰沟3条,灰坑100余个。根据目前发掘及勘探情况初步判断,南屯遗址应是一处较大的聚落遗址,主体年代应在北宋末至南宋时期,铸铜应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为固原市首次发现。南屯遗址对于了解宁夏宋代遗址形制布局、生业模式、手工业尤其是冶炼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宋代清水河流域自然地理、人居环境、宋夏关系及多民族融合提供了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