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是沿黄九省区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自承担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以来,宁夏将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口,陆续启动用水权、土地权、山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曾经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环境要素,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流转,向高效产业、高质产能聚焦。“一加一减”中,一场事关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悄然发生。
减资源消耗 增配置效率
不久前,宁夏引黄灌区冬灌刚刚结束。在青铜峡市陈袁滩镇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办公室的大屏幕上,展示着全镇农户耕种面积俯视图,记者清晰地看到农户姓名、地块位置、耕种面积和渠道位置等信息。
“今年冬灌工作好干多了,每块地灌多少水都有定数,很透明。水快淌够了,我们提前联系渠道关闸口,沟里也没有余太多水,省水又省钱。”合作社理事长张登林说。
农业是耗水“大户”,过去“水从门前过,不用便是错”的想法根深蒂固,村民粗放灌水成了一种习惯。宁夏实施用水权改革后,所有农田灌溉面积精准确权到渠、村、户、田块,总用水权确权到各干渠直开口,村村都有水权证,村民用水更加规范。
宁夏干旱少雨,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依赖国家分配的黄河水。随着经济发展,宁夏刚性用水需求缺口不断增大。为解“水困”,2021年起宁夏率先在沿黄九省区开展用水权改革,出台“四水四定”管控指标方案。
资源有价、使用有偿,推动各行业开源节流。近3年来,宁夏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增加11.2%,再生水利用率提高17.5%,全区万元GDP水耗下降15%以上。
水如此,作为经济发展命脉的能源更如此。去年6月,宁夏开启用能权和碳排放权改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
宁夏党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苏焕喜说,宁夏已经构建起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体系,目前确权工作正在进行中。今年以来,宁夏26家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成交额7.44亿元。
减环境负担 增生态容量
宁夏地处我国黄河重点生态区和北方防沙带的交汇地带,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六权”改革将市场机制引入生态保护修复,从战略上扩大了环境容量。
2021年宁夏启动排污权改革,历史性地改变了政府分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方式,新改扩建项目要到市场上买排污权,企业通过提标改造、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后,形成富余的排污权即可入市交易。
“2022年以来我们和9家公司达成了交易,共出售氮氧化物25.98吨、二氧化硫7.44吨,收益超过100万元。”石嘴山市平罗县盛达活性炭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卫东说,公司2019年进行了环保设施升级改造,节余的排污权指标成了“抢手货”。
据宁夏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张海军介绍,截至目前,宁夏已有1800多家企业完成初始排污权确权,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407笔,成交额达3670万元。
排污权改革推动“降污增益”,山林权改革则有力促进“植绿增绿”。在吴忠市盐池县大水坑镇双梁井示范区,原先的荒地上种下了数万棵红梅杏。这1800亩红梅杏是由当地采油企业采取“以地换林”方式建设而成。
盐池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官渊博说,盐池县去年启动“以地换林”,政府为企业提供建设用地,企业则以供地面积的5倍进行造林。“林子经果收入归村集体,未来碳汇收益归企业,调动了双方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减闲置资产 增群众收益
“六权”改革将沉睡隐性的“死资源”变成致富增收的“活资产”,让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惠及群众。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土地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动的土地“活”起来,成为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平罗县宝丰村将52亩土地出让给一家菌草全产业链企业,净收益280万元。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说,5年前村集体收入还不足3万元。有了这笔启动资金,村集体经济活起来,去年收入就突破了100万元。
同样被“唤醒”的还有广阔山林。宁夏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持续几十年的生态修复使荒山重新郁郁葱葱。2021年宁夏启动山林权改革,对林地和林木确权,放活林下经营,拓展抵押贷款,开发林业碳汇,让“绿叶”变“金叶”。
目前,宁夏已累计发放“六权”抵押贷款超过30亿元,塞上江南“生态资源”加速向“生态资产”转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