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回望过去五年的奋斗路,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感恩共产党、感念党中央,万众一心铸就了翻天覆地、摆脱贫困的全面小康史,绘就了战天斗地、绿色发展的自然生态史,成就了感天动地、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史,固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固原市第五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为充分展示五年来的发展变迁和创新实干担当、勇于挑战争先的奋斗姿态,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这五年·喜迎固原市第五次党代会》栏目,激励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奋力谱写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固原新篇章。
深情嘱托:固原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固原的贫困始终牵动着党中央,贫困群众的脱贫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事。1997年、2008年、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来到固原,走村入户,访贫问苦,把党中央的关怀关心带到梁峁山川,送到群众心间。
固原答卷: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和嘱托温暖着脱贫路上的固原干部群众,化作追赶小康步伐的奋斗动力,融入蒸蒸日上的生活变迁。2020年11月16日,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被贫困困扰多年的西海固地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3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冬雪,洋洋洒洒轻抚固原大地,远山近峰五彩斑斓的层林,又多了一份妩媚。
醉心美景漫步田野,一条条平坦宽阔的乡间道路,将人们带入白墙红瓦的美丽村落。在这里,心灵收获一份安宁。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份优美恬淡,似乎不属于这片“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但它确实真切地坐落在这里。
历史,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中被改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脱贫攻坚本就是一场硬仗,而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固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打硬仗需要有铁一般意志的“战士”。固原干部群众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尤其近五年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积累了减贫治理的固原经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区同步迈入小康,固原有了崭新的标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固原,以脱胎换骨的面貌,迎接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播种,满怀期许
固原,困于土地贫瘠、气候恶劣,风起黄沙漫卷,雨落黄泥跑田。生活在如此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中,群众不怕吃苦,怕的是撒下万粒种,收不回一袋粮,徒有一身蛮力,换不来足粮饱肚。
扶贫之初,群众久困于穷,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政府发放地膜指导村民起垄保墒,村民拿回家当塑料布盖粮食;政府引导养殖品种肉牛,村民直摇头:“人都养不活,还能养活这么金贵的牛。”
扶贫,必先扶志、扶智。
隆德县山河乡山河村曾是地处隆德、静宁、庄浪三县的山货码头,殊不知何时,昔日的繁华不在,门庭清冷,靠山吃山的村民生活困苦。陈小明不甘心,外出打苦工、返乡搞运输,后在创业路上拾级而上,日子有了起色。
村上出了个陈小明,是山河村的骄傲,但村上只有一个“陈小明”,山河村依旧穷困。
2008年,在时任村支书张堆良的劝谏下,陈小明参加村干部助理招考。在张堆良看来,村里得有这么一个有活力有头脑的年轻人带着大伙儿寻求脱贫门路。
2016年,看到有人靠养牛发家,西吉县马建乡大湾村村民马志国动了心,返乡建起一座8米长的牛棚,养上2头基础母牛。养牛他不陌生,自小家里就有一头耕地的老黄牛,喂草喂水都是他的活儿。但这次他有些“怯场”,喂养的两头西门塔尔牛,看起来比老黄牛“金贵”得多,每天喂多少料、饮几遍水、料咋调拌,心里没谱。但他不敢放弃,精心侍弄着,因为这两头牛,搭上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背负了2万元扶贫贷款,寄予了一家人全部的脱贫希望。
2018年,彭阳县孟塬乡小石沟村有了一件大事。区、市拨付20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一直挂零的村集体突然有了账户,村支书陈万银高兴之余有点慌神。钱咋用?立马召开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集思广益,众说纷纭,商量不定间有人提出,“干脆均成份,一家一户分了,先过个好年。”
“政府的指导思想是‘金’生“金”,一家一户分了、花光了,日子照旧穷着过,起不了大作用。”陈万银态度坚决,言语间,有了方向,依托村上现有的耕地种植张杂谷,买一台脱粒机,建作坊加工小秋杂粮。犹如一束光亮投入黑暗的角落,村“两委”一班人信心大振,带领村民打破贫困的藩篱,走向光亮的明天。
耕耘,饱含深情
固原的贫困,困于山、困于水、困于路、困于人。
本着脱贫路上不放弃一人一户,五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攻坚最顽固的堡垒、啃最硬的骨头,着力解决山之困、水之困、路之困、人之困的难题。先后实施了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六盘山重点生态功能区400毫米降水线以上区域造林绿化等工程,做好山的文章;以五河流域为单位,进行山水林田草综合治理,实施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及连通工程等,做好水的文章;硬化村道、乡道,打通一小时市县交通圈,做好路的文章;实施危房改造、新建乡村学校、完善基础医疗设施等,做好人的文章。
固原举全市之力聚力攻坚,各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是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是帮扶队员,并选派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形成扶贫“最强阵容”,深入贫困村深挖症结,分类施策,精准发力,逐个破解脱贫难题。
辛勤耕耘,终会换来累累硕果。固原干部群众,在党的扶贫政策照拂下,重新定义着这片土地。
当上村干部助理的陈小明,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他认识到,一人富不是真的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裕。村上启动危窑危房改造项目,很多村民想盖新房没有钱买材料,陈小明帮他们垫资;为了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他自掏腰包20万元,在移民搬迁废旧场院建设养殖场,成立养殖合作社,动员村民入股年终分红;还把自己经营的炒货厂捐赠给村集体,让留守的村里人在家门口务工、挣钱。2013年,陈小明被选任为村党支部书记,他说:“要干好村支书,就不要忙自己的产业,要干好自己的产业就不要当村支书。”本着初心,肩负使命,陈小明一步步带领大家拓宽致富渠道,山河村村民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五年来,马志国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养牛产业,不懂的就问经验丰富的养殖户,积极参加乡、村组织的培训班,从当初的懵懂发展,成为村里养牛“土专家”和养殖大户,最多时养殖80多头牛,最少时也有二三十头。发展过程中,他还走上了贩养结合的路子,带动村里十多户人一起发展养殖,年收入都超过5万元。
继区、市拨付的20万元壮大村集体资金之后,小石沟村又得到100万元的帮扶资金。村“两委”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尝试,与当初的忐忑相比,村干部有了一份自信,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方向越来越清晰。
依托良好的地理环境,村上发展起千亩张杂谷种植产业、建立中华蜂养殖基地,村集体家底渐丰。2018年,小石沟村成立了农业机械合作社,购买了“三大件”——旋耕机、收割机、拖拉机,不但村里的3000亩地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事业”还拓展到周边村组和与甘肃相邻的乡村,村集体有了80万元的盈余。
一具具个体汇聚成攻坚的强大合力,固原在脱贫这张宁夏最高难度的答卷中,以实践出真知,书写着固原答案:“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蹚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两个带头人”工程,挖掘本土力量,壮大基层党组织,扛起脱贫旗帜;还有依托金融扶贫激活产业发展的“蔡川模式”、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这些“土生土长”的金点子,让“输血”变“造血”,从“授鱼”到“授渔”,既谋眼前又利长远,为脱贫攻坚解困破难,为乡村振兴筑基铺路。
收获,继续奋进
改变,靠的是党中央的决不放弃、亲切关怀。
改变,靠的是各级党委的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改变,靠的是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奋力开拓。
固原,将荒芜变沃土,收获了丰盈的果实,在历史坐标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2020年11月16日,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现行标准下固原3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2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特殊“答卷”始于脱贫,但不止于脱贫。
迈入小康社会的固原,没有停止奋进的脚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答卷,又摆在了固原人民面前。
如何守护底色,做好“绿色+”的文章,最大限度激活本地资源?固原在求知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
今年,固原市委和政府对标自治区九大产业,围绕“红色固原、绿色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确定肉牛、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纺织服装五大重点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中药材、电子信息四个培育发展产业。以提品质、延链条、创品牌,建标准、扩规模、上冷链,强功能、显特色、增服务,增绿量、创机制、富百姓,引龙头、育集群、增就业的目标,赋予固原大地新的生机和活力。
固原市委和政府,对做好山、水、路、人的文章,也有了更高质量的追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新渠道、好机制;实施黄河水调蓄工程用好黄河水,建设水源涵养区保护“六盘山”天然水塔,五河流域同治,全市域开启“互联网+城乡供水”工程、推广“互联网+人饮”模式;加快推进宝中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固原圆梦“高铁”指日可待;全面推进百万移民致富、城乡居民收入、基础教育质量、全民健康水平“四大提升行动”,办好办实民生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在每个人的奋进奔跑中接续!(记者:张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