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无路、无水、无电、无网络信号,却先后会聚了千余名精兵强将,配置先进大型机械,挖山填沟,一条施工便道从黄河岸边直抵中卫香山腹地……
这里,充满岩溶、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软岩变形、上第三系含水弱胶结砂等不良地质,但施工者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两年间掘进突破万米……
这里,最不缺暗礁险滩,9处断层、4处浅埋富水段。最大一次溜塌达800多立方米,最难一段7个月进度仅有10余米,最大涌水量一天高达3400余立方米……
但,历经1387天的艰苦掘进,2022年8月6日,西北在建客专第一长大隧道、新建银兰高铁中卫至兰州段最后一座隧道——香山隧道实现贯通。
银兰高铁中兰段香山隧道进口
“泥浆里打洞”破解世界难题
2020年9月4日,香山隧道1号斜井大里程掌子面突发流砂,围岩滑塌,硬生生将挖好的隧道倒回了20米。经过专家多次现场勘查和研讨,认定1号斜井至2号斜井正洞之间存在561米不良地质段,属于Ⅵ级围岩。这种砂岩一碰就散、一捏就流,就像在浇了水的沙子里打洞,稍有不慎,隧道就会出现涌水、流砂、塌方。专家们认为,此段地层地质情况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
有人说,这就是在稀泥里打隧道,好比筷子插在泥浆里,筷子拔掉,洞很快就不见,被水和泥浆填满了。
面对横亘在香山腹地的这块稀泥,怎么办?
经过多次技术攻关,“地表深井降水+洞内帷幕注浆”组合方案脱颖而出。
向地下打井“降”。“32号井有170米深,隧道是在山顶下方130米左右的位置,而且打井打到隧道边缘5米开外,避免贯穿隧道主体。”在隧道地表的山顶上,降水井技术员李金龙记录着水量和水位的变化。仅李金龙值守的山顶就有81口井,呈梅花状排列,将富水粉细砂层段落围在中间,从四周不断抽水,逐渐将砂层的地下水位降下来。就这样,通过昼夜不断地抽水,富水粉细砂层的含水率明显降低,作业面压力明显减小,隧道施工进度明显加快,创下了不良地质段最快达到每月20米的纪录。
技术人员以红外线为指引查看轨道的平顺度
从洞内注浆“固”。一年前,项目部成立“香山隧道1号斜井”青年突击队,队员们每天24小时轮班对围岩变形进行量测、监控及分析,提前预判前方掌子面地质情况,积极应对流砂、坍塌、涌水等险情。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一次两次不行,那就做三次、四次、五次、六次……1200多个小时,论证近10套方案,终于找到破解方法,地表降水加帷幕注浆的施工工艺在流砂段取得明显效果。当第一个循环取得成功时,队长齐帅激动地大喊:“成功了!我们第一个循环成功了,围岩稳定了!”这一突破解决了在软弱地层流砂段开挖过程中易塌方的难题,确保掌子面稳定性良好,围岩得到加固。
香山隧道建设者用1387天的攻城夺隘,寻找到攻克“第三系含水弱胶结砂岩”这一世界难题的“金钥匙”。
香山隧道胜利贯通
隧道钢轨上有“绣花功夫”
今天,人们坐在飞驰的高铁列车上,最大的感受是快与稳,常见盛满水的杯子在小桌板上滴水不洒,甚至可以将硬币稳稳立住。
“通车后,我们有信心让列车驶过香山隧道时也可以做到滴水不洒、硬币稳立。”说这话的人,是中铁北京工程局中兰项目工程部测量主管方双斌。
作为西北地区在建客专第一长隧道,银兰高铁中卫至兰州段香山隧道地质环境极其复杂,且多处遇到富水流砂层,施工难度极大,方双斌的信心与底气从何而来?
银兰高铁中卫至兰州段香山隧道采用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这种无砟轨道具有结构高度低、维护量小、无道砟飞溅、稳定性好、耐久性好等优点,能够满足列车高速运行和旅客舒适感,但工艺和步骤要求也相当严格。
工人们在隧道掘进
此次,银兰高铁中卫至兰州段香山隧道将轨道精调后的误差控制在0.3毫米以内,甚至趋近于0毫米。
方双斌将自己的职业比作钢轨上的“绣花匠”,让数吨重的钢轨以0.3毫米以内区间调整移动,考验着方双斌与同事们的技术与耐心。
“方双斌们”的信心与底气,源于对“<0.3毫米”的执着追求。
“虽然零点几毫米的误差,肉眼无法分辨,但在列车高速行驶时,这么微小的误差也会影响旅客的舒适感与列车运行安全,事关旅客的体验与安全。”方双斌说。
为了保证线路更加平顺,“精调小队”对新铺设的轨道轨距、高低、方向及轨距变化率等几何尺寸,进行精细化调整。
在香山隧道深处,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台发射红外线的测量设备,射出醒目的红色光芒,几十米开外,“精调师”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以红外线为指引查看着轨道的平顺度。环境嘈杂,轨道两侧的工人师傅注意盯着“精调师”的手势,竖起耳朵听指令,“+3、+2、-2……”在左右两个轨枕反复精调中,轨道精调误差逐渐趋近于0毫米。每天上千次的弯腰,校核、调平、对准、精测,每个操作程序需要多次反复。
在香山隧道深处,“精调小车”的每次前行,都是轨道精调师们极致“绣花”精神的体现。
铺设无砟轨道
“隧道医生”听诊把脉
“桥隧啄木鸟”“蜘蛛人”“听诊医生”……谈及铁路桥隧职工,人们对他们的称呼可谓多种多样。
你瞧,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卫工务段中兰铁路桥路组负责人王孟轩,正在和队员们对香山隧道进行冲刺阶段的“听诊把脉”。
近日,跟随着银兰高铁中卫至兰州段提前介入小组中卫工务桥路组作业人员,记者终于一睹“隧道医生”检查作业的场景:几名作业人员,一只手举着检查锤,一只手拿着手电筒,站在6米多高的作业台架上,在隧道拱顶及边墙叮叮当当敲击着。
香山隧道施工作业现场
阴冷潮湿的隧道内,“隧道医生”们虽都戴着防尘口罩,一会儿工夫,口罩口鼻处便出现了黑色印记。由于前方隧道仍在施工,空气中粉尘含量极大。伴随着机械轰鸣,队员们要通过打手语或大声喊话交流。拱顶处空间狭窄,大家只能保持弯腰仰头的姿势。忙活一天下来,每位队员在抖动的作业台架上平均要弯腰上千次,抬手敲打上万次,从脚手架下来,个个腰酸背痛,喉咙嘶哑。
“隧道开通运营后,哪怕有一个混凝土块脱落,掉落到时速250公里运行的列车或钢轨上,都会给列车安全运行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这就需要提前介入检查,对每一处细节都要仔细进行敲击检查‘听诊把脉’,对发现的问题逐项整改销号。1厘米都不能疏忽。”中卫工务段中兰铁路桥路组负责人王孟轩说。
在日常检查中,提前介入小组围绕着敲击空调检查空响、裂缝、蜂窝麻面三大项进行检查。
拱顶处传来叮当作响的声音,这是在检查空响作业。如果敲击声音清脆、一致,说明拱顶砟浆是密实合格的。嘈杂的环境,让队员们不得不将耳朵紧贴着隧道拱顶去仔细听。
要保证通车后不掉块、不落石、不渗水,中兰介入桥路组的王孟轩团队与中铁北京工程局中兰铁路项目部,密切沟通配合将问题整治销号。(宁夏日报记者 何耐江文/图)
银兰高铁中兰段预计今年年底通车
新闻特写:隧道建设“她力量”
初秋,午后,中卫香山腹地。
“刚来的时候,它就特别胖。现在它怀孕了,肚子鼓鼓的,越来越黏人了,我走哪儿都跟着。”在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兰高铁中卫至兰州段项目部二工区院子里,刚刚吃过午饭的李优正在逗她养的小狗“胖子”。
在日常工作中,李优负责检验批填写以及现场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严谨、细致、做事有韧劲,是同事们对李优的评价。李优至今保持着中兰项目部二工区的纪录:她是从2019年9月进入施工一线、唯一坚持到现在的“95”后女生。和大多数同事一样,李优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在人迹罕至的中卫香山腹地,气候恶劣,生活枯燥,一线人员流动大。但李优坚持了下来,“来香山隧道已满3年了。”平静的语调透着不平凡的坚守。这几年,李优不仅做事踏实,业绩优异,且没有浪费一丝光阴,忙中偷闲学习专业知识,顺利考取二级建造师。
“我喜欢工区的夜晚,因为这里从来都是满天繁星。”从中卫市区到李优工作的工区,开车需要2个多小时。远离灯火通明的城市,没有灯光干扰,香山腹地夜空在无数星光的点缀下,显得纯净而梦幻,这成为慰藉李优和同事们心灵的美景。
采访后的几天,李优给记者发来微信:“胖子”下崽了,一窝8只,特别可爱。
中铁北京工程局银兰高铁中卫至兰州段项目目前一共有14名女职工,在以男性为主的建设工地,面对拥有复杂施工环境的香山隧道,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她们亦能柔肩担重任。(宁夏日报记者 何耐江)
记者手记:香山深处藏“巨龙”
临近银兰高铁中卫至兰州段香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日子,我再次向香山深处进发,沿途山沟原本干涸的泄洪河道,流淌着乳白色的水。
我走近掬起一捧水查看,发现并非生活或工业废水。哪里来的水流?不想这个疑惑在2小时后解开。
当我一路赶至香山隧道1号斜井大里程山顶时,发现几十台水井正在源源不断从山体下方富水层抽水,并顺着山沟排出。此举正是为解决不良地质段,攻克富水层“世界难题”的关键举措。
全长17.763公里的香山隧道,如同一条巨龙埋藏在连绵不绝的山体之中。此刻站在山顶,极目远眺,觉得它离我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
升起无人机,打开全景模式,却发现用超广角镜头都无法容下它的巍峨壮观,蜿蜒绵长。
驱车驶入隧道,直到作业的掌子面停下,换上长焦镜头推至顶端,昏暗潮湿且充满粉尘的现场,用再快的快门都没能清晰定格溅在掘进工人脸上的泥点。每次进入隧道深处采访,只想再靠近掘进工人们一点!再近一点!让我能零距离沉浸式体验拓路者们的艰辛与不易。
戴着N95口罩,一会儿工夫,喉咙也被粉尘呛得很不舒服。脚下有岩体流出的泥浆、水泥、沙土,鞋子早已被稀泥水包裹着辨不出色彩。
“谁知道前方会挖出什么来?”在不见天日的作业面,机器轰鸣日夜不停,顶部随时掉落的岩体砂石碎块,更有幽闭环境中对前方未知危险的担忧……但这些考验始终没能阻挡住拓路者前进的脚步。
前方昏暗中出现一点光亮,是快到隧道口了。刹那间,刺眼光芒照出天宽地阔。不由心中暗暗发问,通车后,时速250公里的高铁载着你我从隧道呼啸而出,这光芒会带给我们多少感动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