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末的一天,我们按约来到西吉县兴隆镇黄岔村村委会大院。这里刚整修不久,四围还散发着混凝土的味道。村党支部书记马小利一边拍打着身上的尘土,一边邀我们进屋。屋内并未生火,就着一方小小的电暖器与我们攀谈起来。
记者:都零下好几度了,咋还不生火?
马小利:早晨一上班我们就去检查环境卫生了,刚结束,还没来得及生火。
记者:已经进入“冬闲”时间,还在忙?
马小利:对于村干部来说,几乎没有闲的时候。现在上面抓得很紧,每一阶段都有重点工作,根本没有消闲时间。最近医保收缴催得很紧,你们不来的话,我们正准备入户作动员呢。
记者:现在村上也实行“坐班”吗?
马小利:每天早晨八九点签到上岗,下午六点下班。包括村组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都得签到,签完后该忙啥就忙啥。村干部周六周日不休息,有时晚上还得值班。
记者:村组干部签到好理解,公益性岗位人员也签到有必要吗?
马小利:有必要呀,政府给公益性岗位人员每月支付1200元工资,他们得每天上岗。另外咱们选的公益性岗位人员都来自脱贫户、边缘户和监测户等困难家庭,把他们放到这个岗位上其实是一种照顾,对他们家庭经济帮助很大。
记者:作为一个农民,这样的工作制度你能受得了吗?
马小利:刚开始接受不了,后来一想,既然老百姓把咱选上来当这个村干部,你就得为老百姓服务。如果心里刚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家,那这个村干部就没法当了、也当不好。
记者:成天守在村委会,家里的活谁干?
马小利:全靠老婆、孩子。一当村干部就基本上“脱产”了,家里啥活也干不了。老婆虽然怨气很大,但也没办法,我只能说服引导她,村干部就这样。
记者:这么忙,你的工资咋样?
马小利:我的基本工资是两千多元,总共不到四千元。
记者:这些收入跟你的付出成正比吗?
马小利:如果只说收入真不划算。现在外出务工不管搞种植养殖还是干其他活,工资应该还可以,年终还有奖励。我原来在新疆乌鲁木齐一家企业上班,每月基础工资5000元,后来也当过库管、货车司机等,月工资一般都在七八千元到一万元之间。
记者:收入差别这么大,工作又这么累人,你为什么不“下去”,还要继续当村党支部书记呢?
马小利:对呀!这也是有些群众的疑问。实话说,你既然走上这条路就很难回头,不是说舍不得这份工作,其实是心里总感到不平衡,总认为自己还能干得比现在更好。好多村干部都有同感,那就是“心不甘”,这也许是一种荣誉感吧。
采访中有人不断敲门,马小利抱歉地说:“本来今早要组织大家入户动员缴纳医保费的,村组干部都等不及了。”说着,就走出了门。
片刻,院里的高音喇叭就传出了声音:“广大村民请注意了!截至目前咱们村还有一部分群众没有缴纳医保费。这是关系大家身体健康的大事,花几百元买一年平安呢,不要等过了集中缴费期再补缴……”
记者跟随村组干部一同入户,边走边聊。
记者:在你眼里,把工作干到哪种程度才算满意?
马小利:能达到我爷爷那个程度就好了。我爷爷在村里当了4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几乎没有人反对,他的工作方式方法我一直在学,有一次我在朋友圈还发表过这种想法,但老一辈人的“人情世故”我们始终学不来。
记者:除了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县、乡两级下派的一些任务外,你们会主动干一些什么吗?
马小利: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凡是群众的事都得管。像咱们这会儿去的这家两口子去年年底从新疆回来,原有的房屋院子早已倒塌,加上身体残疾,日子实在没法过。村委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帮助他们申请了低保、新修了房子才安顿下来。还有一、二组群众没地方打篮球,村上还得想办法解决,关系群众的事多得很。
记者: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劳力费神,老百姓不买账咋办?
马小利:“油费了灯一定会亮”,至于亮到啥程度不好说,我认为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群众满意就行了。像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去年建设时因设计无法满足部分群众意愿,个别群众就来反复找我们。
说话间,我们先后走进三户人家,提到医保费,其中两家人笑脸相迎,当即就缴纳了。
马小利:有时候想,为啥咱们明明办得是好事,却换不来好脸色。去年修路的时候,几个亲戚跟我当场翻脸。那段时间我想不通,下决心不干了,将近一个月没到村委会去。
记者:咋又回来了?
马小利:主要是思想通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老百姓。老百姓把咱们选上来,就说明咱们肯定有点优势,首先思想觉悟得高一点,如果一丁点事都计较,这个工作就干不了。考虑到这些,我还是回来了。
记者:你有这样的思想,其他村组干部呢?
马小利:其他村组干部工作中也有怨气,但经过我每次开会时的思想疏导,大家基本上都想通了,能把怨言抛之脑后。
记者:你认为你们的工作出色吗?
马小利:自己说的不算数,上级党委的肯定才能证明。目前咱们村党支部仍是三星级党支部,虽然比过去进步多了,但我还是心不甘。星级高,说明我们工作搞得好。
记者:想过“退位让贤”吗?
马小利:想过。其实我给村组干部开会时也谈过这个事,如果谁有能力把班子带好、为群众服务好、把全村产业搞上去,我立马辞职让位。关键是现在村子里缺人才,有能力的没有服务意识又不愿干,愿意干的又没能力,很矛盾。
记者:担任村党支部书记7年了,你得到了什么?
马小利:最大的满足就是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那些孤残家庭和困难家庭通过咱们的努力也获得了政府帮扶。当然也有遗憾,那就是亏欠了老婆和孩子,自己家的经济条件很一般。
记者:针对黄岔村的发展有没有远景规划?
马小利:咱们这个村自然条件差,几面环山,中间又有几条沟道,耕地少坡度陡,发展种植养殖还可以,但如果肉牛市场价格不稳定就麻烦了,所以还是务工创收比较稳妥。另外,能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把这几条沟治理一下,村子的基础条件和面貌大不一样,水土流失减少了,沟道整齐了,土地平整了,生产道路改善了,绿化也好了,一切都会变样的。
马小利满含深情地望着远方。
记者感言:
一个曾经带领全家走南闯北的汉子,只因为群众的信任,便从此蜗居山沟,成为村“两委”的“驾辕马”,这一拉就是7年。发自内心的“心不甘”道出了他的懊恼、倔强与强势。人本来就是一个矛盾体,人生也不能简单地用输赢定论。年末岁首,请善待这些“还能想着大家的人”,致敬那些有抱怨但从不停下脚步的人,他们未必是典型,但一定是社会主流和生活主角。(记者:张维强 刘 烝 何生园 雍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