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之本。
宁夏平原,曾经是沙漠环绕的不毛之地。2000多年前,中华先民从黄河凿渠引水、垦殖灌溉,使得宁夏平原逐渐变为茫茫瀚海中的一片绿洲。黄河安澜,泽被两岸,宁夏平原在黄河水的灌溉下,成为了稻香鱼肥、瓜果飘香的“塞上江南”。
秦统一六国后,数万人迁居至此,守卫边疆,农耕文化渐渐兴起。人们开沟挖渠,将黄河水引入农田。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形成了宁夏平原密如织网的引黄灌溉渠系。
黄河水沿着那些或宽或窄、或长或短的渠道一路流淌,汇入片片农田,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为每一株秧苗注入生命的活力,给宁夏平原带来勃勃生机。
凭借这个灌溉系统,人们竟然在这片干旱半干旱地区开辟出水田,种上了大片绿油油的水稻。
生活在黄河岸边的马义红家世代种植水稻,他们种植的水稻历史逾千年,被称为“珍珠米”。
黄河在黑山峡进入宁夏,这里山势高耸陡峭,河岸深切,水流湍急。
峡谷两侧,沿河分布着几个小村庄。在这种距离河岸很近的地区,村民们可以通过相对简易的方式从黄河取水。
黄河水车是一种传统的提水灌溉工具,外形酷似车轮,由车轴支撑着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
在广阔的宁夏平原地区,自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开始,人们就使用一种更加高效的取水方式开辟水渠——无坝引水。
经过2000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沙坡头、青铜峡处的黄河为主要引水源,纵横交错、遍布宁夏平原的灌溉渠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黄河水从青铜峡进入河西总干渠,一路流淌到唐徕渠、大清渠进水闸——唐正闸。滔滔黄河水,从唐正闸奔涌而下,由南向北横贯宁夏平原,沿着蜿蜒的渠道浇灌农田。
9月,宁夏平原秋季作物灌溉结束,进入成熟期。持续运转几个月的干渠关闸停水,大大小小的沟渠露出底部淤积的泥沙,一年一度的沟渠整修保养开始了。
春灌、夏秋灌、冬灌。当一个灌溉期结束,人们就要及时将沟渠修葺一新,为下一个灌期做好准备。这样的场景每年循环上演,使古老的灌溉工程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创造了宁夏平原绵延不绝的农耕文明。
在黄河平罗段,堤坝加固工程仍在使用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卷埽施工技术。卷埽,也叫“草土埽”,是用稻草和土石制造防护堤的技术。
平罗县推广智能化高效节水农业,管理人员进入操作程序后,可随时查看农田的土壤湿度等信息,并对作物进行全自动灌溉控制。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设计与古老的治盐碱理念结合,有效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土地盐碱化问题。
引黄灌溉与节水滴灌技术也让贺兰山东麓的戈壁荒滩换了模样。引黄灌渠送来了黄河水,将这里变成纵贯南北数十万亩、集中连片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
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在2000多年的时间线上不断发展壮大的灌溉系统,为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谱写了宏伟的篇章。
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以朝代命名的古渠,正是镌刻在大地上的一道道铭文,无声地记录着宁夏平原的沧海桑田,见证着宁夏灌溉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以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象向世人呈现了和谐昌盛的奇迹。
周一至周五CCTV-1
18:20档
跟随《农耕探文明》
走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于中华大地,探农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