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一代代固原人绿色接力、逐梦生态,谱写了响彻时空的“绿色乐章”,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固原生态建设,走过了非凡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曾几何时,“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天上无飞鸟,地上沙子跑”是固原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固原干部群众开启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态建设大会战、持久战,用勤劳和汗水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固原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植树造林、治山治水不动摇,紧抓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扶持机遇,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条生命线来守护,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来实施,全力推进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城市生态、农田生态“五大建设”,开启了全市生态建设新局面。绿色,已成为固原最厚重的底色、最靓丽的名片、最深厚的发展潜力。回顾我市生态建设之路,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续奋斗,“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是推动固原山水之变的不竭动力。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根本在干。彭阳县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域之一,水土流失面积之大、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均居宁夏之首。建县三十多年来,全县干部群众“纯手工”打造的高标准整地林带可绕地球赤道三圈半。当地残疾农民李志远,一副拐杖,一把铁锹,一把镢头,一个水壶,孑身一人染绿200亩荒山沟道。绿化标兵吴志胜,不分白天黑夜上山植树育林,与同事一道将挂马沟万亩林场封育成了森林面积逾20万亩的针叶林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批批知青从全国各地来到六盘山区,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在荒山秃岭上造林,在悬崖峭壁间播绿。一代代务林人,用青春和汗水将六盘山打造成为风景旖旎的“高原绿岛”、涵养清流的“天然水塔”。当我们的目光穿越历史风云,追寻固原生态建设者的身影,奋斗实干精神闪耀着熠熠生辉的光芒。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17年以来,市委和政府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启动实施了“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找准了适合固原种植的一棵树,适应市场需求的一株苗,配套草畜产业的一棵草,助推旅游发展的一枝花,带动建设示范园104个229万亩,发展庭院经济5万亩,带动10万户农户长期稳定脱贫致富。同时,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肉牛、草业、马铃薯纳入国家产业建设体系,建成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和百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百万亩特色种植基地,荣膺中国“冷凉蔬菜之乡”“马铃薯种薯之乡”“六盘山黄牛之乡”。依托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厚重久远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具优势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风生水起的“绿色产业”,推动了大生态、大扶贫、大旅游的结合,将绿水青山的“看点”变成增收富民的“卖点”,成功探索出了山绿与民富、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在绿色产业的探索实践中,无论是“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运行机制,还是“前店后场+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无不彰显着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无不贯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理念。
“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固原的生态发展史,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锲而不舍的生动实践,是对自治区党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一以贯之的坚决贯彻。只要我们坚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坚定为先行区建设作贡献的信心,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建设先行区和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的壮阔实践中交出一份精彩的“固原答卷”。(记 者:锁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