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西吉县硝河乡新庄村村集体塑业制品厂,轰鸣的机器声不绝于耳,投料、操作机械、搬运、装车……流水线上的工人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我们目前月产值在8万元至9万元,效益十分可观。已带动12名村民务工,平均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新庄村党支部书记袁桂清笑着说。
该厂是由废旧校舍改建的,交通便利,距离国道566和固西高速仅10余分钟的路程。正是这样良好的硬件条件,村“两委”班子结合市场发展和精准调研后,决定在此建厂。
“之前我们曾经尝试利用这个地方发展服装加工和水暖炕加工等,但最终因为市场销路不畅等原因失败了。”袁桂清坦言。发展产业失败后校舍被闲置了三年,直到今年,在走访了解银川市和周围县区的产业发展后,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到了加工存装菌菇、蔬菜等塑料周转筐的商机,“各县区大力发展菌菇、冷凉蔬菜等产业,不管是个体还是集体,周转筐的市场需求量都挺大,主要从西安进货,路途遥远、运输不便、成本高。”袁桂清算了一笔账,从西安批发周转筐,平均4元一个。在本地工厂生产,就可依赖便利的交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出厂3元一个的周转筐,迅速抢占周边市场。“通过盘活村集体资源,我们想要实现产业转型,一方面村里的中老年劳动力可以在这里务工,另一方面为村集体增加一份可观的收入。”
制品厂正式营运后,年过半百的袁桂保来到车间工作。经过培训和不断实践,袁桂保已经可以熟练操作机器,“我还养了牛和羊,不过受市场价格波动收入不稳定,在这里一个月2000元工资,算是一份稳定收入,在家门口打工也能更好照顾家人。”
如今,拓宽销路依旧是袁桂清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努力的重点,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袁桂清将车间的生产情况和产品介绍给网友,吸引来不少订单。“下一步我们想尝试与合作社或种植户签订协议,将目前的零售转为订单式销售,保证市场稳定、价格稳定,让买卖双方受益。”袁桂清说。
“让输血变造血,让资源变资金,让村民变股民,让单打变共赢,让服务变分红。”这是村“两委”班子为制品厂提出的发展思路,也是新庄村以党建引领盘活村集体资源,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的生动实践。(记者 张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