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的周六下午,夕阳穿透卧室,映在窗户上,将一幅祥龙图案剪纸照得熠熠生辉。记者思绪不禁想到过年采访期间遇到的一位老人、窗花剪纸的作者——李月琴。
2024年新年将至,泾源县六盘山镇什字村“村晚”现场,演员们忙着排练节目;书法家挥毫写春联;小孩们在雪地撒欢……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拐角处的一张长桌边,围满了村民,走近发现,是李月琴在“晒”剪纸:三娘教子、鱼跃龙门、双龙戏珠……人物、动物、文字等图案的剪纸摆满长桌,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大一些、造型独特的是一两周前就开始剪的,打算送给村委会,小图案是前两天才剪的,村晚结束送给村民,给大家伙添添喜气。”李月琴指着剪纸说。
71岁的李月琴,笑容慈祥、身板硬朗。记者和她聊起了与剪纸的缘分,李月琴回忆道:“对于剪纸的热爱,从少年时期便根植在心里。”
当时,15岁的李月琴常在姥姥家玩,每次姥姥剪纸时,她就充满好奇地盘腿坐在旁边,看着姥姥将一方完整薄纸在剪刀翻飞之下,变成猫、变成蝴蝶、变成孙悟空。看孩子有兴趣,姥姥便开始教:“先想想自己要剪的东西大概的轮廓、体型和动作是什么样的,在纸上画出来,再紧贴着边沿剪。全程眼睛要瞅准、盯牢。”姥姥一手包裹着她的小手,一手捏紧剪刀,在她耳边念叨。刚开始锋利的刀刃总会把纸剜烂,但李月琴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不断琢磨,学习控制手的力度和剪刀角度。慢慢地,她开始剪得有模有样,时间一长,便可以直接照着画册剪,巧手传遍四里八乡。“每到过节,或者遇到结婚、乔迁等喜事,乡亲们都会让我剪一些喜庆的图案。”李月琴说。
“我家有六口人,日子过得苦,没法继续念书的时候,剪纸就是我最大的乐趣。不管干完农活多累,回家后我都会剪上好一会儿。”回忆剪纸的往事,李月琴脸上满是笑容。在外打工的舅舅看到她真心喜欢剪纸,便从北京买了一把更称手的剪刀给她。就是这把剪刀陪伴她至今,50多年的时光,见证了她对剪纸与日俱增的热爱。
1973年,李月琴嫁到了什字村,为了装扮新家,她给窗户、门框上贴了许多剪纸,路过的村民交口称赞。新邻居的肯定让她越发喜爱剪纸,每次去集市摆摊等生意的空档,李月琴都会拿出纸张、剪刀剪起来,出乎意料的是,有人主动询问购买剪纸。她兴致满满,设计更加精致的剪纸图案在集市卖,把钱一点点攒起来,给婆婆买药、扯花布给孩子做新衣裳。从那时开始,李月琴的热爱成为了补贴家用的手艺。
2022年,李月琴老伴患了眼疾,视力每况愈下,村委会得知情况后,申请了残疾人政策补助,为她老伴做了手术,每个月还补贴些生活补助。“我心里非常感激,就想着能不能用自己擅长的剪纸手艺,尽咱们老百姓一点绵薄之力,为社会做些事情。”李月琴说。虽识字少,但她依旧像当初学剪纸般好学、热情,“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建设家乡这些正能量标语,别人给我写出来,我就照着剪,再贴到布告栏大家一起学。年底了,村委会大院的窗花我也剪,再到正月十五耍社火用的花伞、扇子,我也会剪图案,增加道具花样。”古稀之年的李月琴,将传统艺术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赋予了剪纸生命力。
光阴如流水,李月琴对剪纸的热爱却几十年如一日。刀刃老了,她重新打磨;纸用完了,她一买就是一厚沓。“剪纸手艺我舍不得丢,现在也有卖的塑料剪纸,但是拿在手里没有质感。村民还是喜欢我剪的,谁家需要了就喊一声‘老李给咱们剪个啥’,我都非常乐意。”李月琴乐呵呵地说,现在她的眼睛没有以前明亮,手也会发抖,但只要能动弹,她就会一直剪,多彩的剪纸,贴起来喜庆、吉祥,看着心里美。
“现在提倡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剪纸让我快乐,我就会一直剪下去,剪出跟上时代潮流、符合大众审美的剪纸,为大家的生活添彩。”李月琴说。(见习记者 王文莱 记者 闫 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