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绘心声,锦绣河山似调羹。虚利浮名何必问,寸方天地有峥嵘。”刺绣技艺在我国传承悠久,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流转,一路发展,呈现出的美学意象,以锦绣之态点缀着人们的生活。
近日,在自治区级传统技艺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施满义和她开办的西吉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感受到了刺绣焕发出的新活力。
辛勤耕耘 打开销售门路
57岁的施满义是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人。“小时候是祖母带大的,她的绣功很厉害,经常绣一些鞋垫、枕头和小孩子的肚兜。”施满义说,在懵懂的年纪她便耳濡目染,经常看祖母飞针走线。13岁那年,祖母看她是真的喜欢刺绣,才开始教她针法。一块布,几根线,填满了她全部的童年回忆。“我的第一件作品是一双绣着‘鸳鸯戏水’的鞋垫,祖母当时很满意,还打趣说,以后等我嫁人,就把那双鞋垫带上。”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刺绣成了施满义难以割舍的情结,只要有条件,她就主动去学习各种针法,尤其是接触了苏绣后,一下子为她开启了艺术创作的大门。“以前我只会绣一些传统绣品,比如鞋垫、门帘、枕套等。2011年,我见到了苏绣,真的是大开眼界,后来自己的绣品类型也丰富起来了。”施满义说。
2011年下半年,见识过南方的刺绣市场后,施满义有了向外销售刺绣产品的想法。刚开始她一个人做,后来周围邻居跟她一起学着做。就这样,她一边帮丈夫做农活,一边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妇女们做女红,并开始找寻市场。起初,产品单一、数量有限,坚持下去,逐渐发现了商机。
2012年,施满义成立了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妇女促进会,专门组织姐妹们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品。“妇女促进会的工作得到了西吉县妇联、残联、扶贫办等单位部门的关注,把各类妇女培训班都放在促进会,请专业老师针对不同项目开展培训,并把她们的作品推荐到各类展销会上,有组织地外销。”她说,尤其是在福建省莆田市举办的展销会上,妇女促进会带去的梅、兰、竹、菊等刺绣制品深受福建客人喜欢,自此,她们的手工制品打开了福建市场。2013年,有了微信朋友圈的推广,她们制作的拖鞋、鞋垫等产品销量猛增。
随着接触到的刺绣市场越来越广,施满义逐渐掌握了市场动态,她总能根据市场需要制作出优秀作品。按说,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是江南绣品的特色,尤其是苏绣多以这些题材为主,北方人生活中少有这样的实物,绣出来的不一定精美。但恰恰相反,施满义和姐妹们绣出的“花中四君子”,既有江南的柔美,又有北方的冷峻和傲骨,反而更受客户的喜爱。“在我的所有绣品中,‘花中四君子’销量一直稳居前列,这可能与我把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融入其中有关吧。”施满义笑言。2022年,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妇女促进会累计培训刺绣、手工编织等6400人,从事刺绣行业的人员有2000余人,当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万元。
创新发展 为西吉绣女闯出一片天
当刺绣制品销路打开后,大规模培训让施满义有点吃不消,她不识字,会绣但不会讲。施满义开始琢磨如何带领妇女促进会的妇女们大展身手?
“刚好我的小女儿毕业了,我请她留下来帮助我搞培训。”施满义介绍,2013年,她成立了西吉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小女儿担任校长,以促进会为主体,组织有意向、有兴趣的姐妹们专门从事刺绣、编织等科目。小女儿从甘肃省庆阳市请来专业老师,培训18岁至55岁妇女,每期一个月,培训结束后颁发证书。
施满义把原材料发放给经过培训的姐妹,让她们把产品做出来,学校统一收购、销售。“这样一来,做活儿的人不愁销路,技术学校也可以批量销售产品。”施满义说。2013年,施满义参加了黄河善谷博览会,认识了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的有关人员,从此,她们的产品搭乘宁夏外销快车,销往阿拉伯国家。来自西吉县农村妇女的手工制品深受阿拉伯人的喜爱,销量一年比一年好。
2018年,对于施满义来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施满义在西吉县将台堡镇举办刺绣培训班,让更多的妇女参加培训。这种上门服务、做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培训,让很多妇女走进了教室,成为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员。为了提高绣品质量、促进发展,她们在将台堡镇举办了首届巧手绣娘职业大赛。现在,西吉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学员遍布西吉县各乡镇。
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说起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要数《中国马铃薯之乡——西吉县马铃薯种薯基地》,施满义介绍,这幅2米见方的作品绣了8个多月,其中用到了滚针、平针、套针、乱针、交叉针、三角针等多种针法。真丝绣布,蚕丝线绣制,远远看去,十分精美。这幅作品在2015年宁夏举办的首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中夺得了金奖。
“这种清新的画风和大气的构图,一经投放市场,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连续两年获得宁夏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文化创意金奖。”施满义说,当年,她就被列入自治区级刺绣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传承传统技艺的积极性更高了。
走进西吉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60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令人目不暇接的精美刺绣制品,其中,既有《火石寨》《西吉夜景》《西吉新面貌》等展示家乡风土人情的,也有绣着“花开富贵”“吉祥如意”等文字的丝绸锦绢。
施满义坦言,绣品凝聚着她对家乡的情感。从人物、花鸟到山水,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图案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西吉县目前共有8大类60多种织品、绣品,刺绣作品涵盖丝巾、枕巾、枕套、团扇、香囊、衣帽、鞋垫等,我想通过纪实的手法,将西吉的变迁展现给全国各地的朋友,拓宽绣女就业创业渠道。”施满义说。如今,这些制品都被展示在西吉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展厅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对刺绣感兴趣的女性学习刺绣手艺,这是让施满义最高兴的事。
“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被传承,希望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唤起人们对精美刺绣的更多追忆,重温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施满义说。(通讯员:马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