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课堂变化太大了!以前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没见过的事物时,我们总是一知半解很费劲。自从学校有了智慧教室之后,老师借助互联网讲课,运用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使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场景,这样的感觉很神奇。”隆德县第二小学六年级(4)班学生王子晗这样说。
为稳步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加强“互联网+教育”应用,固原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成立了“互联网+教育”应用指导团队,加大对县(区)、学校的应用指导,制定了《固原市“三个课堂”应用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确保“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健康发展。
从“N+1+n”在线互动课堂共享模式到“一二三四”乡村学校专递课堂教学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孩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助力教育教学百花齐放
“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怎样才能改善这样的生存环境?”(教师出示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视频,利用希沃课件中的星球功能,给地球加上一层阴影,引出植树问题的内容。)
“你植过树吗?你知道植树的步骤吗?”(教师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植树的具体步骤。)
“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棵数为什么会比间隔数多1呢?这个1多在哪了?”(课件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棵数为什么会比间隔数多1”,启发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思考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可视化。)
“下面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看大家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教师将练习巩固制作成数字化幸运转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知识。)
…………
这是泾源县城关第一小学马丽霞老师在全市2021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视频课例评选活动中关于小学数学《植树问题》的课堂教学片段。固原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38所,在校学生267292人,城乡校际班级千差万别,“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为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无限可能。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全市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方面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做法。建立了优秀案例报送和信息化应用通报制度;举办交流展示活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培训互动研讨推进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聘请专家团队指导推进经验总结、模式推广。”固原市教育体育局杨维东副局长总结道。
网+家校共育”
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家校共育的广泛应用,构建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联动体系,延伸学校教育,创新学生评价机制,着力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马晓军妈妈,最近这个孩子在课堂上听课总是容易犯困,他在家里休息的怎么样?”西吉县回民小学班主任张芬芬经常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及时向孩子的父母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了解孩子在家时的生活情况,来为学生制订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
“针对我校服务区内学生家庭很少有计算机和平板电脑这一现状,我们探索开发了以智能手机为主要学习终端的家庭教育新途径,拓宽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管作用,延伸学校教育,有效落实家校共育。”原州区第十五小学的李淑霞老师介绍,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多阅读,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练习的小文章放在“家校通”的作业栏里,要求同学们回家后进行练习,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将录制好的家庭教育的微课通过家长微信群、学校网站、学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推送给家长,可反复进行播放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家长解决了大难题。
原州区第六小学的学生家长张娟以学生的身份证号登录“云校家”,将孩子平时的阅读、劳动、锻炼、做家务、写作业等生活和学习的场景,以图文、视频的形式上传至云端,汇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点评、学生点赞和评论等数据,丰富孩子成长记录内容,形成成长档案。“学校通过这些‘云档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状态、性格特点,学校每个月都会公布各班填写的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及时督促提醒学生按时完成相关工作,学生也就由一开始的任务式完成逐步变成后来的习惯性完成。”原州区第六小学副校长李晓娟如是说。
随着“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固原市下辖四县一区已全部接受了自治区“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区)验收。全市拥有自治区教育信息化示范校12所、“互联网+教育”应用示范校2所、智慧校园示范校1所、“互联网+教育”应用示范校建设培育校5所、互联网+教育”标杆校17所,建成录播教室149间、智慧教室187间、创客教室26间、VR教室10间。全市675所学校建成在线互动课堂1131间(其中主课堂475个、辅课堂656个),辐射带动百人以下农村薄弱学校317所。
“互联网+家校共育”突破时空的局限,促进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催生了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新形态,使得家校共育机制如虎添翼,所有学生都可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