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子湖畔到鸦儿川,浙江传媒师生20年跨越时空的接力,记录着青春的力量和不舍的情怀——
三代传媒人山水之间薪火相传
20年前《固原日报》报道
鸦儿川唯一一口水井
2002年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现浙江传媒学院)支教志愿者小分队在鸦儿川活动
2002年,鸦儿川小学全体学生合影留存照
二十年前鸦儿川一片萧条、黄土漫漫
鸦儿川村民移居的弘德村如今是宁夏乃至全国移民搬迁的明星村
实践团队来到鸦儿川原小学前合影
实践团队成员拍摄在弘德村里玩闹的孩子们
实践团队拍摄记录机械收割
生态移民后的鸦儿川生态恢复、绿意盎然
2022年7月,地处固原东部山区深处的原州区官厅镇鸦儿川,一批陌生的访客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其实,打破宁静的是一份久违的熟悉。
2002年冬天,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现浙江传媒学院)支教志愿者小分队来到鸦儿川开展支教活动。从此,西北大山里的村民便与西子湖畔传媒学院的学子结下良缘。
2022年夏天,当年跟着老师宋兆宽进山的队员汪洋已留校任教,20年后重新扮演宋老师的角色,带领自己的学生组建“筑梦鸦儿川,点赞新时代”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同是传媒人,同是大学生,但文字里诉说的故事,镜头里记录的影像已变化万千。
跨越时空的接力记录着青春的力量和不舍的情怀
汪洋的动心起念是偶然,也是必然。从母校的学生变成老师,从广播电视专科学校到传媒学院,他见证了太多身边的变迁,但他最想知道的是一个千里之外山村的变化。20年前小分队为每一家村民都拍了照片,文字和图片资料保存完整。活动结束后,村里的许多小学生都和这些大哥哥大姐姐有书信往来,其中被资助的学生也有考到上海上学工作的。“这次来见到了许多老熟人,我们像久别的亲人一样回忆往事,没有一点隔阂。”
“乡村还是那个乡村,搬迁后的鸦儿川实施15年的封山禁牧,生态恢复得非常好。村口的老井,我们曾经住过的房子都在。鸦儿川10年前移民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我在那里看到了孩子们的游乐场、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学校、医院,一幢幢水电暖齐全的新房。再一次为村民们拍照时,他们脸上的表情不再是20年前的木讷羞涩,而是自信的笑容。他们招呼客人的饭菜也不再像20年前,只有土豆和珍贵的鸡蛋。”乡亲们的日子今非昔比,这让汪洋从心底感到欣慰踏实。
如果说20年前的那次到访对鸦儿川的孩子们意义重大,那么这次实践活动则对浙传学子意义更大,他们看到了时间的力量,看到了扶贫的力量,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作为传媒队伍的接棒人,我有责任将力量传承下去,带领学生们,去观察社会,为祖国发声,为时代记录。”汪洋对整个支教过程和具体细节的感受比任何人都真切。
从厚厚的策划书可以看出汪洋对这次实践活动的重视。他们今年5月份就有了详细的方案,队员分工涉及编导、剪辑、拍摄专业,对固原东部山区民风民俗、地貌、国家扶持政策、项目实施情况及要采访人员具体情况等都有详细介绍。
传承不是重复,而是再一次发现,用新人新视觉让旧事焕发新生
固原籍学子高文卓是浙江传媒学院2021届学生,这个7月她用专业视角重新定义自己的家乡。“作为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我感到光荣与骄傲。”
虽然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当同学们进到山里,步行到鸦儿川附近的官厅小学采访时,还是有些难以忍受,摇晃的车辆、崎岖的山路,但是大家都毫无怨言。山里孩子好奇地看着队员们手中的摄像机,露出可爱的笑容,高文卓被许多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感动,也明白了这次实践对于自己和山里孩子们的意义。
在弘德村,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村民依然过着平凡的生活,但这不起褶皱的平静日子似乎也在发光。他们从窑洞搬进了大瓦房,从无奈辍学到接受义务教育,20年来,村民们收入有保障,生活有目标,走上了一条通衢大道。
采访过程中安排每个被采访对象关于“过去、现在、未来”说一段话,大家都有说到过去的遗憾,现在的美好与未来的向往。
我们对未来最大的期许,原本就是带着遗憾走向更美好的未知。
榜样的力量,理念的传承,以影像为媒,用镜头发声,成为了传媒人的信仰,深深影响着每一个队员。“希望鸦儿川的故事能继续下去,我也能够一直记录这里的变化,用纪录片展现时光的痕迹,用影像弥补那些属于大山的遗憾。”高文卓仰着青春的面庞叙述自己的感知。
发光的不仅有不起褶皱的平凡日子,还有青春的记忆和梦想的样子
刘思敏是这次活动的队长,这个热心漂亮的女孩,沟通能力强,有着传媒工作者的先天优势。
“申请到本次实践活动的时候,我非常激动,真心希望能够实地到我校前辈曾经调查过的地方,看看那里有没有发展,也想把那里的变化写成文字,拍成纪录片传播。”
刘思敏从影像资料里了解的几十年前的西海固,连活下去都是一种挑战。而现在的乡亲们有很多权利保障,可以有尊严地、幸福地生活。“苦难从来都不值得歌颂,离开苦难却值得歌颂,鸦儿川村民做到了,我们终于明白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让所有像鸦儿川村民一样的农民过上好日子。”年轻的刘思敏已经认识到传媒工作不只是宣传,还承载着记录历史的责任。“时隔20年,老师还愿意带着我们来到他走过的地方,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情怀,我们要用心用情去实践、记录和感悟。”
在实践活动中,汪洋和他的学生寻访了4座村庄,行程共计2000多公里,见到了鸦儿川小学当时的校长马应贵,代课老师海小梅,学生马晓红、尚红娟,撰写了超6万字的调研报告、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新一代的传媒人用青春的力量,继续见证、记录时代、礼赞时代。(照片由高文卓 马俊明 余 诚 马 辉 刘 霏 刘思敏提供)
记者手记:
当我收到20年前采访的照片时,情绪很丰富,好奇、欣慰、惊喜、感动,更“上头”的,是那份久违的职业自豪感。
年轻时的样子,连自己都忘记了。时空跨越20年,山高水远,他们居然还珍藏着我的照片、老乡的照片、鸦儿川的照片。
20年后的再次造访,把时间拉回了原点,也把我拉回了那个激情、冲动、敏感、勤奋的年轻时代。一个年轻记者,和一群更加年轻的传媒学子,曾一起走过的短暂日子,现在想来依然那么亲切。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这份迟来的礼物显得弥足珍贵。作为记者,总是在记录别人。如今也被记录,顿感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理解更深一些。
宋老师自己来过一次,又领学生来一次。
学生来过一次,又领自己的学生来一次。
做的事看似重复单调,却独具匠心。他们把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鸦儿川定格在20年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有了非凡的意义。
是什么牵引他们去做这件事?
是记录的力量,是时间的力量,是青春的力量、情怀的力量,是传媒人对这种力量的理解和践行!我相信,三代传媒人的薪火相传不是终点,这种力量定会代代相传……(记者:袁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