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孩子寻找不同的法治标语标识,给他讲讲蕴含的意思,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挺好!”10月12日,家住石嘴山市惠农区的彭赖俊吃过晚饭,带着6岁多的孙女来到民法典主题公园内,享受亲子时光。
事实上,打造民法典主题公园,让法律更接地气,只是我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缩影。
提高依法行政决策水平
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全面依法治区办组织召开《法治宁夏建设规划》起草论证会,邀请10名专家学者和3名资深律师,把脉问诊、讨论研究。
“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依法治区进程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时时事事自觉做依法决策的推动者、践行者。自治区人民政府连续2年制定自治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建立自治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组建自治区依法治区办决策咨询专家库,各级党政机关普遍建立公职律师、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外脑”作用。2020年以来,自治区政府及政府办公厅出台的391件文件、协议全部进行了合法性审查,行政决策质量明显提高。将全面依法治区工作纳入年度效能目标管理考核内容,4次组织开展全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专项督察。作为全国6个年终述法试点省区之一,自治区将述法工作纳入全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2020年,全区6000余名干部进行年终述法,实现了全区述法工作地区部门全覆盖。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真是没想到,我一次性递交了5个事项的联合验收申请,不到7个工作日就等到了验收报告。”银川市一家企业项目负责人郭芝刚说,按以前的申办流程,这5个事项的验收需要安排至少3名专职人员分别向5个部门递交验收申请材料,等待各部门轮番上门验收,平均耗时20个工作日。
持续深入的改革,让今天的银川成为开办企业用时、不动产登记效率等排在全国前列的城市之一。宁夏持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动简政放权,全区54个行业系统3182个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征收及其他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在区市县乡实现名称等要素“四级四同”。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连续3年居全国第11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持续增强。“我的宁夏”APP用户量超过全区人口的75%,全区90%以上事项进驻网上大厅,1314个事项能够“指尖办”,3368个事项可以“掌上查”,网上政务服务评估连续4年排西北第一。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眼角膜捐献条例》成为全国首个探索制定眼角膜捐献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出台,为进一步规范、鼓励和促进我区眼角膜捐献工作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让捐献者有“门”,让患者受益。2020年以来,自治区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法规性决定53件、政府规章13件。自2020年11月起,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了全区党内法规、党内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全面集中清理,拟废止、修改、宣布失效自治区本级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60件、地方性法规104件、政府规章130件、行政规范性文件2637件,有效维护和提高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治的统一性、权威性。
依法行政,立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监督则是保障。
全面推行市场监管等5个领域综合执法改革,银川市推行市辖区综合执法改革,70%的执法编制向基层一线下沉;兴庆区探索建立警综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综合执法系统24小时值班工作制度。
我区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重点领域违法行为,清理不良违法信息11.6万余条;查处涉药械违法案件190起,消除违规建设项目1687处,关闭违法违规网站1362家,清理僵尸空壳网站5800多个,行业乱点乱象基本整治到位。行政执法正自觉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有效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
一串串数字数据和一个个事实,折射出我区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大力提升行政决策水平,提高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取得的成效。
构建法治体系服务大民生
“终于有结果了。”赵某拿到调解协议书后,心里踏实了许多。赵某一起保险业务纠纷,保险纠纷调委会受理后,经北京大成(银川)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婷等调解员主持调解下,顺利化解。
去年以来,我区用“1+6”政策体系打通基层治理“大动脉”,破解治理难点,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就地化解,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深化“塞上枫桥”品牌建设,推动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坚持诉调、公调、访调有机结合,调解与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紧密衔接,建成覆盖全区的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868个、村居人民调解组织2809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560个,经过努力,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1.1%,刑事案件总量下降12.8%。
“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建设平安、美丽宁夏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自治区司法厅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