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时能做什么?
168小时呢?又能做什么?
8小时,废水足够污染一池清水,让恶化的水质无法利用。
168小时,水体可自我净化,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中的一池净水。
10月12日,站在固原市隆德县渝河岸边,徐徐秋风吹拂过水面,透过清澈的河水能看到摆尾的小鱼。作为隆德县的“母亲河”,渝河不久前曾入围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名单。
可早在十多年前,渝河在百姓口中,还被叫作“臭水沟”。
为啥叫臭水沟?隆德县水务局杨学义是见证人。
20世纪90年代,渝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时,渝河沿岸散落着几家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它们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渝河的生机。“1999年,我初到隆德实习,渝河已黑了。”杨学义回忆,淀粉加工厂、屠宰场、采砂厂等污染源头,将有害物质排入河中,最终汇聚到三里店水库,水库里的污水产生扑鼻的恶臭。除了工业污染,人为因素更让渝河雪上加霜。老市场旁的公厕直接排污入河,生活污水随意倾倒。
三里店水库位于县城地势最低处,是两条河流的交汇之地。“由于污水都汇集到了三里店水库,水库下游村民娶的媳妇有的被臭跑了。”杨学义说。
污染的河水不仅影响下游民众的饮水安全,更对农田灌溉造成了巨大威胁。“用污水灌溉蔬菜,蔬菜都会腐烂。”由于渝河水硫酸盐超标,为了喝上一口干净水,村民们不得不深挖水窖、从屋檐接水。
2015年,渝河因劣Ⅴ类水质、跨界污染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列为重点督办件。
隆德县断臂求生。从源头取缔污染源刻不容缓。
2017年,隆德县对渝河沿岸马铃薯淀粉企业实施分类关停、清洁生产改造及废水还田利用等措施,关停了13家马铃薯淀粉加工污染企业、5家河道非法采砂场和9家黏土砖厂。
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
一系列疏浚工程、截污治污措施相继展开。隆德县新建防洪堤坝、封堵渝河沿线27处直排口,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全面推进县城雨污分流工程,配套建成3座乡镇污水处理站,同时鼓励流域内3245户农户改造卫生厕所。
河道治理只是开始,隆德县对三里店水库进行了清淤扩容,增加了水库容积。同时,当地在渝河全段进行疏浚整治,建设了多处蓄滞净化池、人工湿地和水生植物种植区,使水流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延长到168小时。通过自然曝气和植物吸附降解,进一步提升了水质。
为了打造更加宜居的环境,隆德县结合渝河整治进行了全段绿化,并建设了沿河游步道和市民休闲公园等设施。通过实施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工程,铺设输水管线,建立“联蓄联调、丰枯补给”的供水保障体系,解决了渝河流域5.6万亩农田和2.7万亩林地的灌溉问题。
如今,得益于渝河清澈的水源灌溉,该地区供应香港的蔬菜、西瓜等农产品的品质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生态造林项目的树木成活率也显著提升。
隆德县的“母亲河”——渝河。
“十四五”时期,宁夏将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依据“一带三区”的总体布局,以河湖为统领,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整体推进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工作,致力于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农业退水及城乡污水的综合治理。渝河“重生”是隆德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例证。
2017年,隆德县打破了水资源封闭单一的供给状况,提高全县农村供水保证率。
近10年,隆德县通过推行河长制,实施雨污分流、河道疏浚、水库清淤及生态修复等措施。自2018年6月起,渝河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从“揪心河”变成了“幸福河”。
1年的规划与10年的治理,让贫瘠的山台地变成了水浇地,生态造林成活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80%,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