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技术精湛、填补空白,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他们理念先进、手把手教,和当地学校资源共享,帮助提高办学理念和水平。
他们把脉产业、培育良种,以科技引领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他们活跃在我市乡村振兴一线,带动各领域人才及资源向基层、向一线下沉,向重点产业、向特色农业集聚,实现了“抱团式”发展。
他们就是从银川市,福建省福州市、莆田市等地来到固原市开展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的工作队,这其中,有教育、医疗领域的优秀人才,也有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特派员。
沐浴春风,如饮甘霖。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抢抓机遇,把“组团式”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生工程、示范项目,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全力保障落实、优化服务举措、跟踪解决问题,确保帮扶干部在我市帮得好、帮得准、帮得住。
“授之以渔”助力基层医疗发展
近日,在原州区人民医院,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帮扶专家周志伟,带领神经外科血管组跟师团队,成功抢救了一名急性大块型肺栓塞患者。患者是一名52岁的男性,反复呼吸困难5天,神经外科血管组医师会诊后,考虑急性肺动脉栓塞,决定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缓解,两天后造影复查肺动脉血栓清除。
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是指通过精准选派一个团队,带强一个至两个专业科室,最大限度发挥“组团”效应,其核心就是为受帮扶医院培养本土医疗人才队伍,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
如今,原州区人民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质量、临床新技术新业务等方面有了提升,建强多个区、市级重点临床专科,处理动脉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手段也更加先进有效。而这些变化,源自“组团式”帮扶工作队到来后的精准帮扶,他们在完成“师带徒”和“团队带团队”工作任务的同时,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优质医疗队伍。
“教学相长”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2022年8月,由福建省选派的1名校长、2名优秀教师和自治区选派的5名优秀教师组建成教育团队,定点到西吉县职业中学开展教育帮扶。帮扶团来到县职业中学后,很快融入新环境,并从学校的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提升、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研讨交流。
胡颖是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的一名高级讲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她经常为学生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还会主动找学生谈心谈话,在学生眼里,胡颖就像是一位大姐姐。
为拓宽学生视野,帮扶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规划学习方案,树立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备课、随班听课、上示范课、评课等方式,推进多校结对共建、多向交流研讨。帮扶团队还积极引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校的管理创新、制度更新、文化融合,全面提升学校管理能力和教师专业素养,实现了以强带弱、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这些不远千里前来支教的老师期满离校时,学生依依不舍,帮扶团成员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奔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把脉问诊”力促农业产业兴旺
近日,原州区彭堡镇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里穗浪滚滚,基地负责人陆小军正忙着抢收燕麦。今年,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助理研究员、原州区科技特派团团长杨崇庆的推荐下,陆小军种植了抗旱优质高产、广适性好的固燕1号、固燕4号等燕麦品种,喜获丰收。
杨崇庆说,原州区科技特派团共有15名专家,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6所科研院校,成立了大宗蔬菜、肉牛、马铃薯、牧草、燕麦荞麦等6个帮扶产业组,围绕原州区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扎实开展工作。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科技特派员走乡村、访农户、进棚圈、下农田,深入开展技术指导,针对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指导帮扶,引进好的品种和技术,转化推广前景好和利用价值大的科技成果,服务村集体经济发展;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先把本村的致富带头人选派为科技特派员,再由他们培养指导其他农户;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科技引领示范带动产业发展,达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目的。
“组团式”帮扶就像春日里的“甘霖”,将短板补齐、将方法留住、将思路拓宽、将活力激发,助力固原在乡村振兴征程上谱写新篇章。目前,我市与福建省两所医院、区内两所医院形成医疗“组团式”帮扶,与福建省4所学校、区内9所学校形成教育“组团式”帮扶,有两支科技特派团分别与原州区、西吉县形成科技“组团式”帮扶。(记者:胡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