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一线看发展丨药材是苦的,产业是甜的
时值深秋,六盘山层林尽染。在隆德县温堡乡、沙塘镇、联财镇等乡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轰鸣的机械在田间来回耕筛,药农挥舞着铁锹,小心挖刨,一根根粗壮匀称、色泽金黄的黄芪破土而出,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药香。
“今年又有好收成。”沙塘镇马河村药农刘国军看着自家100亩长势喜人的中药材,脸上笑开了花,“前期雨水足,药材铆足了劲长,亩产600公斤以上,情况好的话能到700公斤。今年种中药材终于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刘国军的喜悦,是隆德县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他所依赖的,正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六盘山黄芪”这块金字招牌。这里的黄芪以“有效成分高、重金属含量低”的过硬品质闻名,黄芪甲苷含量最高达0.46%,是《中国药典》规定的5.7倍,是名副其实的“优质道地货”。
从“零星散种”到“30万亩产业带”
六盘山被誉为“天然药库”,隆德县群众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在产业政策引导下,隆德县中药材产业,从零星散种的单一画面,发展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宏伟画卷。“我们立足‘高原绿岛’和‘天然药库’生态本底,探索出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模式,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隆德县林草局职工张元吉介绍。这30万亩,绝大部分是利用林地资源进行林药间作,实现了“不破坏生态、能修复生态”的绿色发展。
庞大的种植面积,源于龙头企业带动与群众高涨的种植热情。隆德县福源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潇潇对此感受深刻:“今年公司种植中药材1300亩,主要品种有黄芪、黄芩和银柴胡。同时,带动村集体、合作社和农户共同种植中药材1000亩,全部实行订单种植。”订单种植模式给药农吃下了“定心丸”。
在温堡乡前进村,另一种创新模式正在奏响“丰收曲”。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恒说:“我们村发展村集体经济,重点推行‘小麦套种柴胡’模式,实现‘一田双收’,既稳了粮仓,又鼓了‘钱袋子’。”基地不仅提升了土地效益,更带动了周边30余名村民就近长期务工,让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从“土疙瘩”到“网红品”的增值之旅
采挖只是第一步,让30万亩黄土地产出实现价值倍增,是不断延伸的加工产业链。
11月4日,隆德县葆易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忙着分装切好的黄芪。公司总经理田永强介绍:“公司以本地道地药材为原料生产的中药保健品,线上销售非常火爆,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3000万元左右。”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隆德39家中药材企业中的佼佼者。80名长期务工人员,每月能领取3000元左右的工资。同时,公司在沙塘镇马河村流转土地1500多亩自建基地,种植有机中药材,从源头保障原料品质。
如今,在隆德,像葆易圣这样的企业构成了“上市企业引领+本土企业支撑”的强劲梯队,将本地的黄芪、党参等原料,转化为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康养保健品等120余种产品,年加工原料2万吨,加工转化率达72%。30万亩土地上生长的“土疙瘩”,完成了从农产品到工业品、再到线上“网红品”的华丽转身,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3.9亿元。
从“田间药香”到“身边康养”的业态升级
产业的活力,不仅体现在工厂里,更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中。隆德县正以“生态文旅康养先行县”的定位,将药田的芬芳引入康养旅游,让中医药文化触手可及。
在神林山庄、盘龙山庄等特色康养基地,源自本地的道地药材有了新的用武之地。精心推出的“黄芪药膳柴火鸡”“中药足浴包”和系列“中药理疗+森林康养”套餐,让游客在沉浸于六盘山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到中医药调理身心的独特魅力,年服务游客超50万人次。
同时,以“六盘山黄芪”为核心原料精制而成的黄芪茶、药膳礼盒、中药香囊等30余种文创产品,也成为线上线下销售的“香饽饽”,仅“六盘山黄芪茶”年销售额就突破800万元。这些产品将中药材从“治病”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日常养生的佳品,飞入千家万户。2024年,隆德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亿元,仅康养产业综合收入就突破1000余万元,实现了“一产稳基、三产增值”的完美业态升级。
“药材+”蹚出增收致富新路径
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充实。
在福源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务工的赵银河对现状很满意:“一天能挣200多元,还能跟着学习种植技术。”他已经开始规划未来,准备在自家地里也尝试种植中药材,给家里多一份收入。
隆德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订单”模式,将30万亩基地与千家万户的利益紧密联结,已带动数千名农户增收,有效破解了山区“留守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
如今,隆德县中药材产业根基深厚,生机勃勃。“天然药库”正沿着这条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从种植到康养的生态富民之路,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前行。(记者:陈佳文)
相关新闻
-
奋进“十四五” 书写新画卷丨冷凉蔬菜全链升级的富民密码
[2025-11-12] -
基层一线看发展丨药材是苦的,产业是甜的
[2025-11-12] -
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 原州区为残疾人群体点亮希望之光
[2025-11-12] -
我市成功养殖南美白对虾 开辟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5-11-11] -
宁夏行政复议打通便民惠企“快车道”
[2025-11-11] -
宁夏体育旅游季户外赛事带动3.42亿元文旅消费
[2025-11-11] -
与天争时与雨赛跑:原州区全力守好群众“粮袋子”
[2025-11-11] -
一张牛肉饼“窥见”一头牛
[2025-11-11] -
从“救命薯”到“黄金链”:一颗“金豆豆”的五年蝶变
[2025-11-11] -
央媒看固原丨“3.9万志愿者+745个典型+2057件实事” 彭阳精神文明建设交出“亮眼答卷”
[202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