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知识十问之三——考古历史的“神秘一页”
7月11日,来自银川市的小学生李浩在西夏陵博物馆触屏参观。“西夏文乍看和汉字很像,细看却一个也不认识。”讲解员的介绍吸引游客纷纷驻足。
从西夏文字的破译,到精美鎏金铜牛的出土;从建筑构件上的纹饰,到陵墓布局中蕴含的规制……对西夏陵的每一次考古发掘,拼凑出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历史图景。
7月10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蹲在3号陵遗址边缘,指尖拂过一块棱角分明的残砖,上面模糊的兽面纹在夕阳下泛着光。9座帝陵的轮廓连成一线,每座陵塔均指向贺兰山主峰。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这里是考古学家眼中的广阔秘境。
“如‘夏译汉籍’保留了珍贵的文献版本;出土的西夏文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把我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整整提前了一个朝代。”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说。
出土的鎏金铜牛造型逼真,前蹄微曲的姿态里藏着游牧民族向农耕文明的转身。展板上的三维复原图,当年碑亭“飞檐斗拱、金碑矗立”的景象在光影中重现;迦陵频伽人首鸟身的琉璃造像,羽翼上的釉色仍未褪色……
“西夏陵考古不断带来令人惊喜的重要发现。”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副主任张艺明说,1975年在6号陵陵区北部发现大型建筑遗址,广场、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遗迹布局规范整齐。出土大批色泽鲜艳的琉璃板瓦、筒瓦、瓦当、滴水、脊兽和其他建筑装饰构件等,反映了西夏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准,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汇聚。西夏陵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
“西夏陵考古从最初登记的少量陵墓,逐渐扩展到现在已知的271座。”柴平平说,通过与唐陵、宋陵的对比研究,尤其对保护区域的地面清理,发现陵墓内部有一层红色泥皮,陪葬墓则是白灰皮,可通过颜色区分。
这个一度消失在史书中的“神秘一页”,通过残碑、瓦当等考古遗存,向世界讲述故事——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笔触。
相关新闻
-
我市举办“一起益企•固原市集体挂牌”活动
[2025-10-16] -
“走进清凉六盘·品鉴固原美食”固原市农文旅暨六盘山农特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将走进苏州
[2025-10-15] -
凡人歌丨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张琴琴和她的“招牌三样”
[2025-10-15] -
我市积极应对连阴雨天气保障秋收秋种
[2025-10-14] -
扫黑除恶知多少?一起了解下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
[2025-10-13] -
“牛倌”书记王伟伟与固原黄牛的十年守护路
[2025-10-13] -
红寺堡的“攒劲女子”
[2025-10-13] -
山海携手育新机
[2025-10-12] -
宁夏考古重大突破!完整文化序列首次建立,两大发现填补关键空白
[2025-10-12] -
AI如何重塑未来图书馆?百位专家宁夏共谋“十五五”协作新路径
[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