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的宁夏,已经承担起守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生态环境改善,成为折射宁夏高质量发展成色的一个重要指标。
“继2023年我区提前2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以来,通过持续挖潜减排工程,截至目前,我区4年累计完成505个主要污染物重点减排项目。”日前,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污染减排成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期待的必然要求。
“这些年,我们探索实施煤电节能降碳‘加减乘除’路径,蹚出了一条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路子。”国能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付万兵介绍,公司近年来先后投资近25亿元,完成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省煤器输灰系统优化改造等项目,节约了能源、减少了碳排放,盈余的碳排放配额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实现碳排放权交易额1.45亿元,从而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截至目前,按照全国碳市场建设统一部署,宁夏电力行业已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对于国能中卫热电有限公司来说,投产即达超低排放的目标,让企业污染减排起点很高。
“虽然起点高,但我们在污染减排路上从未止步。”该公司负责人说,公司持续围绕“双碳”目标开展锅炉空气预热器蓄热元件升级改造等技术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浓度均低于超低排放标准,分别为20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2毫克/立方米。同时,公司机组能耗持续降低,2024年较2017年煤耗降低44克/千瓦时,年节约标煤13万吨。“截至2024年,我们1号机组连续两年获得中电联燃煤电站能效对标标杆机组,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监察,公司供电煤耗、综合供热煤耗达一级能耗限额。”该负责人说。
在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的过程中,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推动实现高质量保护、高质量发展。我区扎实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2024年,创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保护领域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首次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集中整改各类问题1600多个。
这些年,在黄河和贺兰山、罗山、六盘山“一河三山”的映衬下,“宁夏蓝”频频出圈。
“我感觉,早些年的雾霾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谈及身边的生态环境变化时,银川市民董军霞脱口而出。
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中,对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2024年,我区推进实施钢铁、水泥、焦化行业42个项目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204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持续深化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完成清洁取暖散煤替代18万余户、淘汰燃煤锅炉29台、完成‘煤改电’‘煤改气’19台。”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聚焦重点减排项目清单,结合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数据,汇集产业结构升级、工业锅炉拆除、工业VOCs治理、氮氧化物深度治理、污水管网、再生水利用等减排信息,建立减排项目档案,认真核算污染物削减量,持续提高核算结果的精确性,盯紧靠牢总量减排工作。
按照宁夏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制度体系基本建立,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效提高。
截至目前,随着一项项改革和举措落地,汇聚起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天更蓝,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蓝天白云成为常态,连续7年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优良天”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80%以上;水更清,劣V类水体和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黄河干流宁夏段出境断面连续8年稳定保持Ⅱ类优水质;土更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越来越多的绿色浸染着宁夏山川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