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小说、散文,距离我们有多远?扎根大地、根植人民的身边事能否成为好作品?
11月9日下午,一场由宁夏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宁夏作家协会、原州区文联共同主办的2024宁夏“强基工程”——“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为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4名来自宁夏的优秀作家通过幽默生动的语言分享了各自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心得体会,与40多名原州区各文艺家协会会员进行了热烈探讨。
固原新华书店内,柔和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书架上,书香四溢。会场内座无虚席,主讲人的声音和做笔记的唰唰声相呼应。这里聚集了一群文学爱好者,聆听着文化心声。
“诗歌的现场与在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那一代的诗人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很朴实,比较有现场感。”正在分享的是宁夏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夏诗歌协会副会长阿尔,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起源,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一次偶然的相遇,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甚至是一次飞机失事,都可以成为诗歌中独特而动人的题材,生活中有很多值得书写的瞬间。”他的分享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共鸣,不少人点头赞同,记录下阿尔的精彩心得。
“我赞同阿尔的观点,现场感不仅对诗歌重要,对其他文学作品同样至关重要,这指的是你对所经历事情的一种体悟。先要有体验,才能有感悟。”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宁夏诗歌学会会长王怀凌有感而发。当谈到自己的诗集《草木春秋》的由来时,他兴致勃勃地说:“我在泾源县六盘山镇有个小院子,静谧悠然,我一边种菜,一边写诗,创作源泉无穷无尽。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了闲适的心境,创作便信手拈来。”台下的文学爱好者纷纷抬起头,仿佛随着讲述也来到了一个让身心悠然自在的美丽田园。
如何在创作中保持初心?如何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怎样判断作品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文学爱好者围绕这些问题与几名讲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听完老师们的分享,我感到自己对诗歌和小说的理解远远不够。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阅读、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原州区作协会员武碧君说。(见习记者 姚亚婷 记者 崔一波)